10月23日中午,桓臺縣起鳳鎮烏南村長者食堂,熱乎乎的午飯出鍋了。
不遠處的草編加工車間裡,村民孫維聯放下手中的草編,走進了食堂。在他身旁,擺放著不少水果兜、草墊等草編產品。
烏南村的草編產業從無到有,集體收入也從3萬元到去年10多萬元,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這一切都離不開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魏麥芳。
魏麥芳有幾個外號:“白板書記”“皮球書記”。上任四年,村民對她的評價從“這個娘們能幹啥”變成了“啥也能幹”。
一塊小白板
在烏南村村委辦公室的牆上,有一塊小白板,上邊是村民寫下的一條條留言。
靠著這樣一塊小白板,讓魏麥芳忘不了村民的事兒,也讓村民辦事最多跑一趟。
“村裡事情比較雜,忙這忙那不一定在哪。一忙活起來害怕忘事,怕對不起村民。”魏麥芳說,“不在村委的時候,村民有啥事可以寫在這塊小白板上。回來之後一看名字就知道誰來了,有啥事需要咱去給解決。”
小白板的想法是受文具店的啟發。
“有一次去買文具的時候,看到人家店門口掛了一塊白板,缺啥貨、需要啥貨就記在上邊。我就想到村裡的工作,也可以弄一塊白板,有啥事記下來。”魏麥芳說。
“孫錫華這個,寫著口糧田,那就是需要給兩家人把口糧田的邊界劃清楚。”魏麥芳指著白板上的內容說,“曹心富這個,因為前幾天雨水比較多,玉米都淹了沒收割上來,需要咱去幫忙排水,協調收割機來及時收割。這個已經解決了,就可以擦掉了。”
“有些事就是鄰里之間的小糾紛,咱幫忙協調處理,要幹啥事一看白板就知道了。”魏麥芳說,“小白板、大民生,鎮上一看我這個做法挺好,給每個村都配了一塊白板。”
一本工資單
在烏南村草編綜合服務中心的檔案櫃裡,整齊地碼著各種檔案袋。其中有一本A4紙裝訂的起來的工資單,格外引人注目。
手寫的名字,紅色的手印,一旁標註著每次領取工資的時間和金額。
在起鳳鎮,烏南村是個大村,全村702戶、2402口人。同時烏南村還是個軟弱渙散村,2017年魏麥芳任職村黨支部書記時,村裡欠了一屁股債。
“算了一下,一共是欠了90萬,到現在已經還了40多萬。”魏麥芳說。
為了擺脫這樣的“數字”,魏麥芳開始尋找適合村莊發展的專案,聯絡上了草編代加工的專案。
“村裡沒錢,上別的專案不現實,給別人代加工,適合村裡的實際情況,給村裡家庭困難的群眾、婦女找個掙錢的平臺。”魏麥芳說。
魏麥芳用三輪車拉著草料在村裡轉了三圈,卻沒有一個村民接活。
“我找了身邊幾個熟悉的鄰居,送過去人家又給送回來。嫌掙錢少,而且原來沒幹過這活兒,不認可。”魏麥芳說,“我把自己當成皮球,皮球的好處是,你拍我一下,我還能起來。幹書記就得有這種韌勁,別人一說就打退堂鼓,那什麼也幹不成。”
於是,魏麥芳找到村裡三個婦女,承諾她們編的不管好壞都收,而且支給她們工錢,好說歹說這才答應試試。靠著一個個的召集,去年底,村裡就有80多人參與草編了。工資單上的名字越寫越多,從一本記到了兩三本。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村“兩委”成員就沒睡過一個晌午覺。
“最開始是跟公司合作,為了帶動產業的發展,公司給村裡的管理費也全都發給了村民。很多管理上的活兒,只能村‘兩委’成員自己幹。”魏麥芳說,“草編成品必須經過晾曬、找瑕疵,都是趁中午沒工作休息的時候幹這些活。原料發過來卸車,經常卸到晚上九點多。”
如今,烏南村的草編產業除了代加工,還有了自己的品牌,草編產品都賣到了湖南、湖北等地。去年,村集體收入突破10萬元大關,今年預計還會再增長。本村和周邊村300多人的編工隊伍,平均每人每月工資1000多元。
一個長者食堂
離草編車間幾十米遠的地方,是烏南村長者食堂。每天中午,飯菜飄香,村裡80歲以上的老人在這可以免費就餐。
“現在村裡有了收入,原來開展不了的工作現在可以做了。就比如我們的長者食堂,集體收入都投到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服務上了。”魏麥芳說,“村裡80歲以上的老人一共85位,其中30多位老人身體不便送到家中就餐,40多人在食堂吃。在這吃飯的老人有一部分就是參與草編工作的,一是能為他們提供一個更寬闊點的工作空間,也能給他們提供一個更加舒適的就餐環境。”
不一會兒,食堂裡就坐滿了老人。志願者們為老人們一一端上飯菜,老人們邊吃邊聊,笑聲不斷。孫維聯因為股骨頭的原因,需要拄著雙柺走路。靠編織水果兜的收入,腰包越來越鼓,攢錢買了洗衣機、冰箱。
“我們每天準備兩個菜,一碗粥,飯菜少油少鹽,口感偏軟,在保證有足夠營養的前提下,又符合老年人的飲食習慣。”魏麥芳說,“長者食堂的執行資金有一部分就是來自草編產業,用產業發展來帶動民生服務可持續運營。”
產業的發展讓村民經濟收入有了很大變化,村民的積極性高漲,精氣神兒更足了,村裡的風氣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日子越來越好,我還打算繼續幹。”孫維聯說。
大眾報業·農村大眾記者 戎寧 見習記者 劉曉續 通訊員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