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的地膜無論是覆蓋面積還是年使用量都是世界第一,尤其在甘肅這樣的西北地區,地膜技術的廣泛運用,幫助歷史上的“缺糧大縣”一躍成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因此一度被當地稱為“脫貧膜”“致富膜”。但是因為難降解、殘留多,地膜又從白色革命變成了白色汙染。
中國3億畝土地覆蓋地膜 回收是個大問題
大西北的土豆熟了,在甘肅南古鎮城東村,土豆收穫機正在繁忙地工作。土豆被翻起來的同時,地膜也被帶到地表面,隨後由人工撿拾殘膜。
眼前這片2000畝的土地,每年光是在地膜回收上,花掉的人力成本就多達30000餘元,甚至還會出現招工難的現象。
說起地膜,種植大戶費彥超和這片土地上的農戶都是又愛又恨。薄薄的一層塑膠,能夠增溫、保溼、保土、保肥、防蟲,讓乾旱貧瘠的土地能夠產出更多的作物。
作為一個旱作農業省,2020年,甘肅省各類作物覆膜面積達2903.9萬畝,農膜使用量就高達21.58萬噸,是全國農膜使用量最大的幾個地區之一。
而我國也是世界上地膜使用量最多、覆蓋面積最大的國家,每年要用掉大約145萬噸地膜,佔全球總量的75%,農作物覆蓋面積近3億畝。地膜覆蓋使得作物產量增加30%以上,由此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每年高達1400億元。
農用塑膠地膜大多為聚乙烯輕類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難以降解,有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農田每年會新增20萬至30萬噸不能降解的殘留地膜,使土地板結、農作物減產,破壞生態環境。
據測定,殘膜汙染嚴重的土壤會使小麥產量下降2%-3%,玉米產量下降10%左右,棉花產量則下降10%-23%。
自然難以降解,人工回收難以為繼。地膜這一為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安全供給提供保障的白色革命,如何才能有效防止演變成為難以根治的白色汙染呢?
2021年3月,國家農業農村部頒發了《2021-2023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補貼物件為從事農業生產的個人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在農業廢棄物利用處理裝置專案裡,明確提出了殘膜回收機屬於補貼範疇。李洪雷研發的殘膜回收機,每臺售價在8萬多元,目標使用者針對的是規模較大的合作社、農機中心及大型農場。
指導意見的釋出意味著,一旦李洪雷殘膜回收機的稽核透過,每位購買的農戶或組織最高能拿到近30000元的真金白銀。
隨著政策力度的不斷加大,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縣城,2017年以後湧現出了8家生產地膜回收機的企業,各家針對不同的市場、不同的需求,設計了不同的產品。
楊炳鐸父子研發殘膜回收機花費了幾年的時間。2017年有一位客戶用他們生產的土豆收穫機回收殘留地膜,這給了他們靈感,馬上決定用土豆收穫機來改造。
僅用了短短三個月時間,楊炳鐸就研發成功了第一代殘膜回收機,產品研發出來後,他自己隨手發的一條短影片,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也讓他為自己的殘膜回收機找到了開啟市場的新思路。
伴隨著柴油發動機的轟鳴聲,殘膜回收機被拖拉機帶動起來。凡是它行走過的地方,泥土被挖起20公分左右,土裡殘留的地膜也被送進紅色的滾筒裡。
不到3分鐘的時間,100米長地裡的殘留地膜就被回收乾淨,透過航拍能清楚地看到地膜回收後的效果。
楊炳鐸和廠裡12名銷售人員每天透過直播的形式向農民推銷產品,他們幾乎所有的訂單都來源於網際網路。
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的費明星原本在鎮上開超市,偶然的機會在網路上看到了楊炳鐸關於殘膜機的影片,職業嗅覺靈敏的他決定買來給大夥回收地膜,掙一份外快。
然而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未來兩個月每天都被預約上了收膜的日程。因為活兒多幹不過來,他甚至想著組車隊。
甘肅省民樂縣南古鎮城東村村民費彥超心甘情願地掏這筆錢,這筆賬他這位種植大戶比誰都算得清楚。清除地膜有助於保持土地肥力,但更現實的一個約束是:土地流轉戶在合同簽訂之初按照每畝地40元至60元的標準向鎮政府上繳廢舊地膜清理押金,他流轉了2000畝地,這一交就是十幾萬。
如果地膜回收驗收不合格,鎮政府僱用農民工再次清理,清理費用從押金中扣除。既然地膜必須清除,用機械又比用人工省錢,他和費明星一拍即合。眼下這樣的需求越來越多,費明星兩個月的時間就能掙到兩萬多元外快,他決定多買幾臺,讓鄰里鄉親們一起幹。
地膜回收變成了一門賺錢的生意,這離不開政策助力。2017年,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專案任務清單中下達給甘肅省“建立45個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示範縣”的約束性任務,甘肅全省的農膜回收工作由此進入快車道。
可降解地膜提上日程 市場預估近百億
在甘肅省永昌縣這片5000畝的土豆地裡,全部鋪設了可降解地膜,這是一片示範田。
可降解地膜研發者秦文生,特地從蘭州趕來,準備與當地合作社一起檢視地膜的降解及土豆增產的情況。
解決地膜汙染的問題有兩大途徑,一是回收,二就是替代。然而,可降解膜的生產工藝早已成熟,但卻遲遲無法推廣,歸根結底還是成本太高,普通聚乙烯地膜每噸市場售價是1萬元左右,可降解膜的價格卻高達2萬以上。
2021年甘肅省永昌縣出臺了關於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示範縣建設實施方案,政府拿出30萬推進生物降解農膜示範專案,按照“買一補二”的方式,這意味著種植戶只需花1公斤地膜的錢,就能拿到3公斤的可降解地膜。有了真金白銀的補貼,合作社邁出了嘗試的第一步,並且很快嚐到了甜頭。
泛黃色的可降解膜外表看起來和普通膜沒什麼區別,但這是一款運用在沙質化土壤裡全生物可降解膜,是秦文生企業研發的最新款產品。
如果試驗成功,將在乾旱的西北地區得到廣泛運用,每畝地的投入成本將不到200元。
資料顯示,2020年,甘肅省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2.96%。2020年農業農村部在甘肅省設定的地膜殘留量30個國控定位監測點監測資料顯示,甘肅省內的農田地膜平均殘留量,從2019年的2.47kg/畝,降低到了2.22kg/畝。
半小時觀察:近年來,隨著農膜回收行動穩步推進,各項法規政策不斷健全,西北重點地區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0%以上。一方面農民、企業、政府三者在權利、責任和義務方面不斷捋順,由地膜產業鏈相關方共同承擔的地膜生產者有限責任延伸機制逐漸構建;另一方面,地膜回收和替代的方案也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推動下不斷完善,因地制宜,形成可實施、可落地的處理方法。在鄉村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推動下,地膜的使用正在走上綠色發展之路。(央視財經)
編輯/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