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導向技術創新團隊是工程技術研究院非常規油氣工程研究所專門從事複雜結構井磁場導向技術研究的一支科研團隊。歷經10餘年的磨礪,目前創立了以“鑽井、磁、電”三個學科為核心的磁導向鑽井技術研究方向,成為中國石油磁導向鑽井技術創新引領者與標準規範的制定者。
打破國外技術權威封鎖
“十五”期間,我國應對複雜結構井鑽井技術亟待提高。上世紀90年代,磁導向鑽井技術已在西方出現,主要用於煤層氣兩井連通、稠油雙水平井鑽井。那時,我國在此應用上主要依賴國外。
2008年,在國家政策支援下,針對複雜結構井井眼軌跡“釐米級”控制精度的世界性難題,工程院組建了磁導向鑽井技術創新團隊。團隊一成立,就遇到了國外技術權威的封鎖。最大瓶頸就是測量機理和演算法運用。團隊苦練內功,在結合磁學、鑽井工藝等學科基礎上,引入了航天相關理論,成功地攻克了瓶頸。之後,僅用2年,快速開發研製出了具有極高精度的中國式磁通門,成為創新中國磁導向鑽井技術的“引領者”,扭轉了我國在該項技術領域“掣肘國外”的被動局面。
攻克無源磁導向鑽井技術
2020年,無源磁導向鑽井技術在我國還是一項救援井鑽井的“卡脖子”技術,長期受制於國外壟斷。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工程院立即成立了無源磁導向技術攻關領導小組,最佳化重組無源磁導向研究團隊。
正在此時,吉林油田一儲氣庫老井因密封性和安全性,需採取封井作業。由於井筒內魚頂丟失,無法使用常規法封堵,無源磁導向技術成為解決此問題的唯一手段。但由於老井部分側斜資料誤差大,不能指導磁導向作業,給無源磁導向技術實施帶來巨大挑戰。
面對複雜艱鉅的任務,團隊主動加壓,將任務、要求、時間節點等進行了細分,責任到位,掛圖作戰。
盛夏,隊員要忍受蚊蟲叮咬。還遭遇了4次百年不遇的惡劣天氣影響,鑽井現場泥濘不堪,運載工具的貨車不能到達現場,團隊就人拉肩扛,硬是將半噸重的工具“背” 了進去,最終採集到了寶貴的原始資料。
到了冬天,氣溫驟降至零下30攝氏度,團隊在寒冷的現場繼續除錯,手腳被凍出了凍瘡。除夕之夜,從凌晨3時一直作業到下午6時,沒有一人提前離崗,連續64天共進行了28次作業,最終啃下了這塊“硬骨頭”,試驗獲得成功,實現了國內無源磁導向鑽井技術從“0”到“1”的突破。
引領磁導向鑽井技術創新
磁導向技術創新團隊從“跟跑”到“領跑”,逐步實現國產化技術和產品替代,部分技術和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依靠的法寶是“創新。”
近年來,團隊先後成功研製出DRMTS遠距離穿針工具、SAGD雙水平井磁導向鑽井工具等四大技術利器,組建了我國第一個磁導向鑽井實驗室,有力推動了磁導向技術在煤層氣、稠油、地熱、非開挖、儲庫等領域的運用,實現了對鑽井鄰井位置的實時導航與“釐米級”定位,大幅提升了我國複雜結構井的鑽井技術水平,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
團隊以服務現場為理念,把成果用在勘探開發現場,著力解決重大技術難題。其研究成果已在煤層氣、地熱、稠油及非開挖管道穿越等領域累計完成作業服務128井次,作業成功率100%,達到工業化推廣應用水平。
攻堅克難、創造佳績。團隊將以敢為人先的科研激情,實事求是的科研作風,勇於登攀的科研創新精神,繼續為中國石油磁導向鑽井學科事業做出更新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