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9月18日電 題:數字 綠色 融合——從中國質量獎榜單讀懂三個“訊號”
新華社記者屈凌燕、馬劍、魏一駿
在16至17日舉辦的中國質量(杭州)大會上,第四屆中國質量獎評選結果正式揭曉。在這一中國質量領域的最高榮譽榜單上,數字引領、“雙碳”綠色動力、生產服務融合這三個“訊號”呼之欲出。
數字引領高質量發展
“全國佈局16條半導體顯示生產線,聚焦物聯網轉型,建設4座延伸至下游產業鏈的智慧工廠,建設自主資料中臺,實現業務流、資訊流、資金流融合……數字化在京東方創新驅動質量管理發展模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劉曉東介紹,實現中國顯示產業從跟跑者、並跑者到全球領跑者的轉變,依靠的就是質量優勢和持續的創新突破。
全球疫情背景下,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快速廣泛應用,給質量管理提升等帶來新機遇和新挑戰。
“我觀察到,在疫情期間不少中國企業建立的數字化供應鏈系統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美國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學教授李效良說,這些數字驅動的生態系統不僅對接需求與供給,增強生產環節的柔韌性,而且能在更短時間內實現產品創新。
浙江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吳曉波表示,中國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步伐越來越快,資料生產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被充分激發,以數字引領的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正在形成。
“雙碳”承諾促進動力變革
第四屆中國質量獎獲得者、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林鳴表示,質量一流的工程,是綠色可持續、有創新技術支撐、有質量文化引領、能夠帶來美好體驗的工程。
“中國將碳達峰和碳中和納入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佈局之中,這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綠色復甦的重要方向。”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劉燕華表示,實現這個目標,中國需要付出極其艱鉅的努力,同時,低碳標準也將催生技術進步,以倒逼的形式淘汰落後產能。
我國能源電力的低碳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透露,過去1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從9.4%提高到15.9%,增速是世界同期平均水平的3.6倍。
國際標準化組織城市可持續發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席伯納德·金多茲用諺語“獨行快,眾行遠”形容人類集體參與促進碳中和的必要性。“我們將面臨諸多挑戰,現在就該行動起來。”
從高質量產品到高質量服務
“高質量”的內涵從實體產品延伸到服務,成為今年中國質量獎傳遞的另一個鮮明“訊號”。今年寧波舟山港集團有限公司獲得中國質量獎,這是國內港口企業首度獲此殊榮。
在一體化生產經營中,寧波舟山港探索出內部改善為主、內外部相互促進的港口高質量發展路徑,形成了“一核四共雙迴圈”質量管理模式。如今,寧波舟山港已是年貨物吞吐量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一的超級大港,在共建“一帶一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姜長雲看來,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表現為服務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提升、服務業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以及服務業對經濟社會發展引領支撐帶動能力的增強。
“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尤其是數字化服務業的發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辨識需求結構的變化,有利於供給與需求更好匹配。”姜長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