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教材又出錯了!
繼英語教材被小朋友挑錯後,美術教材也“翻車”了!
到底錯在哪裡了?
小朋友是如何找出錯誤的呢?
上海教育出版社又作何回應呢?
和指導君一起來看看吧!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上古化石“穿越”為現代陶藝?
“當時覺得這幅名叫《樹葉》的作品很眼熟。”目前已經上三年級的吳葉凡回憶說,“這不就是我在自然博物館裡看到的海百合化石嗎?”
其實,吳葉凡發現美術教材錯誤已經是上學期的事情了。早在今年年初,2021年開學的第一天,當時正讀二年級的吳葉凡滿心期待又好奇的拿出新領的課本來回翻看。當翻看到二年級第二學期的美術教材時,書上第13頁右上角的圖片吸引了她的目光——書中引用了一幅很眼熟的圖片,下方文字標註為“《樹葉》現代陶藝作品”。
(圖片來源:021影片)
她覺得這個“藝術作品”眼熟,並不是因為她是藝術發燒友,相反,她其實是上海自然博物館的“資深”小會員。每逢假期,她都會百看不厭的前去館中探索,對古生物區的化石更是如數家珍。
對化石相當熟悉的她怎麼看這幅圖都覺得像是海百合化石,便去找父親求證。而她的抽屜裡也恰好有一塊海百合的模型,父女倆根據書本的圖片和模型進行了仔細的比對,又上網搜尋資料,翻閱家中的相關書籍,最終一致認為這兩者確實相似。
博物館:圖片確實存在事實性問題!
第二天,父女倆就一起前往上海自然博物館求證了。
而經過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現場考證及圖片對比,證實滬教版二年級美術教科書上的那幅“《樹葉》現代陶藝作品”圖片確實存在事實性的問題。
工作人員介紹說,海百合是一種寒武紀時期的棘皮動物。數億年前,海百合生活於海中,具有多條腕足,身體呈花狀,由於其形態神似樹葉,人們常常將它誤認為是一種植物,“海百合”也因此得名。“我們館方認為,小朋友的判斷是正確的,小學美術課本中的配圖確實存在錯誤。”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而在吳葉凡發現該錯誤後,她便多次去博物館向工作人員進行求證和分享。也贏得工作人員的表揚和認可:“她是我們自然博物館合格的小會員!”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面回應!
昨天下午,上海教育出版社相關負責人來到吳葉凡所在的學校,給她贈送了書籍,並對她能指出書中錯誤表示感謝。目前,出版社已第一時間將錯誤進行溯源並上報修訂,並贈送一套書籍表示感謝和鼓勵。
(圖片來源:021影片)
這次“糾錯”經歷大大激勵了吳葉凡,她開心地表示,能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自己很激動、很開心,“以後我會繼續認真學習更多的知識”。
教材出錯非個例,各路學生顯“身手”
滬教版英語教材出錯!小生物迷糾錯!
無獨有偶,預習滬教版英語教材的12歲學生小崔也發現了教材上的錯誤。
來自瀋陽的他從小就是個生物迷。而他在英語書上發現單詞“Bee”上面的圖片並不是蜜蜂,而是食蚜蠅!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小崔從小就喜歡生物學,在小學時,同學們就戲稱他為“螞蟻小崔”。他在家裡養過10多種螞蟻,觀察他們的習性、種群內的分工。對於各類昆蟲也是瞭如指掌。
教材發現問題後,小崔和媽媽給上海教育出版社打了電話反映問題。
而出版社經過專業的核實後,也確定了教材圖片確實出現了實施問題,並表示因需向教育部報備、送審等問題,教材上的錯誤圖片會在下次重印時再進行替換。同時,出版社也對同學的細心表示了感謝和認可。
上海初中生指出歷史書錢幣錯誤
而上海的初中生也不甘示弱。顧則行在翻看《中國歷史地圖冊》第41頁時,看到引用了兩枚古錢幣照片,文字標註為“北魏孝文帝時期的銅錢太和五銖和宣和通寶”。
可是根據他的歷史知識,宣和通寶的“宣和”並非北魏孝文帝的年號。他隨機上網查了宋徽宗、北魏孝文帝的年號,又參考查閱了其他古錢幣書籍,確認“宣和通寶”是宋徽宗時期所造。並對教材提出了質疑。
(圖片來源:中國青年報)
而該教材的責任編輯張懷則表示,教材此處確有不妥。宣和通寶錢幣在孝文帝時期存在過,只是時間很短,因此存在爭議。出於教材需嚴謹、科學的角度,出版社會考慮在修改教材時將這一處圖文刪掉。
網友大讚素質教育
學生給教材糾錯的事情不一而足,網友紛紛為當今孩子們廣泛的知識面和嚴謹點贊,同時也讚歎家長、博物館和出版社與孩子一起糾錯的行動。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更有網友感嘆素質教育為學生減輕課業負擔,發展個人興趣,學習更廣泛知識等方面帶來的益處。
(圖片來源:人民網新浪微博)
“雙減”減的是過重的學科負擔,而不是知識。能夠讓孩子們從課本學習中抽離出來,透過汲取更多自己喜歡的知識來擴充自己的學習面,發展更為廣泛的興趣,最終做到全面發展,快樂成長,才是“雙減”的目標!
資訊來源:人民日報、021影片、中國青年報、人民網、新浪微博、網路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上海幼升小指導,版權歸原公眾號所有,若需瞭解更多內容,歡迎關注【上海幼升小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