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因為其獨特的展現方式,致使它具有很大的爭議性,而散文相對來說情感更加複雜難以理解。
我們在課堂上,並不能真正理解一篇散文的豐富精神內涵,以及它獨有的美感。
在那個懵懂的年紀,我們的知識大多是靠灌輸而來的。這關乎老師以及學生之間是否能夠把握一個正確的態度,以作者的時代背景為基,領略作家豐富的內心世界。
再加上因為硬性考試要求,課堂中我們所學習的散文普遍有刪改的跡象。將一篇文章分割開來的好處是便於理解,但這也導致我們對文章沒有連貫系統的概念。
家長的參與
隨著家長對孩子課業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一些文章中的詞句總會使一些家長浮想聯翩,進而提出刪節的要求。
讓我們仔細瞭解一下散文《荷塘月色》中。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中心思想之後再來看看是哪句話被家長們指出“不健康”。
寫作背景
朱自清寫下這篇散文,時逢蔣介石在國內大搞白色恐怖的時候。
中國革命走向低潮,人民生活在緊張的氛圍當中整日惴惴不安。而經濟的蕭條也讓原本清貧的朱自清一家雪上加霜。
而另一方面,自己的妻子因為與家庭中的關係一直不算和睦,朱自清只能選擇忍耐。
而荷花塘中富有自然氣息的幽然景色,讓朱自清短暫地拋開了塵世俗情,神往遊馳。
作為教科書中必備的散文篇目之一,這篇文章統共千餘字數。而那句“如剛出浴的美人”也是為了表現荷塘景色的一句比喻抒情。
但是很多家長認為這句話作為學習內容來講不很恰當,因此他們要求將這句從授課內容中刪除。
中國人的情感表達相較於歐美等國來說比較委婉。而這句話將物擬作人,更表達了景物的線條美和景色的清麗卓絕,這是一種略有誇張意味的表現手段。
斷章取義
對於家長來說,斷章取義這句話,意味著讓自己的孩子,面臨男女之間對不成熟的關係的浮想聯翩,這是他們的關心所在。
然而中國的男女方面的教育明顯落後於其他各國,如此保守的態度,對中國學生來說真的是一種保護嗎?
我們品讀一篇文章,最忌諱的莫過於斷章取義。聯絡上下文,作者透過對景物的描寫從而抒發自己的情感,這是中國文字的力量。
中國學生如果連這種思維都沒有,往後又該如何面臨學習中帶來的問題呢?
能否被誤導,這不僅取決於孩子的學習方式,也要看一個老師能否將這樣的比喻手法講清講透,孩子的價值觀,不應該被盲目地用刪除這樣的手段來“掰”正。
片面狹隘的看法,會讓孩子錯失建立正確認識事物的機會。隨著科技發展,孩子正在面臨越來越早熟的現象,有些兒童更是“人小鬼大”,面對網路上不恰當的言論和文化滲透,家長們能夠用刪除的方式解決問題嗎?
顯然不能,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發現問題,知道問題的所在,幫助孩子判斷並解決問題。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用暫時的逃避就能夠解決,直面問題才是人們應該做的。
家長想要自己的孩子正確認識世界,應該做的不是將客觀世界存在刪除,剃除。而是從教育方法上出手,讓孩子知道面對這類問題,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和方法去解決。
中國的性教育一直受本土文化限制發展緩慢,但家長們必須與時俱進,認識到正確的性教育是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的,否則從長久看來,逃避只會讓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
中國家長式保護
保護並不是將一個人包裹起來不接受知識,而是讓他們儘可能看到並且作出判斷。如果孩子知道這是作者的一種寫作手法,他們自然而然不會想到別處。
中國人的想象力是豐富的,天馬行空的,這是創造力,是持續發展的源泉,我們不應該將它們扼殺在思想的搖籃裡。
家長們忽略了作者的筆力和寫作功力,單單“揪”著一個句子,究竟會不會對自己的孩子形成誤導,這樣的想法是落後的。他們缺乏引導的力量,忽略了文章本身的意義所在。
能夠選進教課內容,這篇文章必定有他存在的理由。對於情感的表達,朱自清的細膩讓我們如沐春風,他讓我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而寫作手法也是他的文章的一大亮點。
近些年來人們要求刪除的內容中不乏有“暴力”的,“愚忠”的,還有“歧視底層”的,這讓我們不禁思考中國文化究竟是怎樣的。
不談深奧的,每個國家的文化都和現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好壞參半是常有的事,只將好的一面展現給孩子真的對嗎?
我們從新聞上,熱搜上看到那些年幼的孩子動不動就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明明已經過上小康生活,心理承受能力卻越來越差,甚至因為“不想寫作業”這種理由就能夠對自己的未來做出殘忍的決定,究竟是為什麼?
過度的保護,讓孩子不能夠及時對外界作出反應,這也致使他們在面對生活的各種問題時,可能做出極端的反應。
結語
一刀切的手段不能遏制孩子的思維,孩子需要引導而不是替他做選擇。我們總說要以史為鏡,照見古今。
這些中國文化是隨著一代一代人的現實更進的,它體現了中國人的思想程序。戰爭時候有血腥,但也有血性,遭受壓迫有黑暗時期,但也有人民的反抗精神。
萬物相對立而存在,烏托邦世界是狹隘的沒有發展的。
因此,在正常範疇內的文化不應該由家長單方面來決定是否要剃除,這不僅是對於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精神軌跡的發揚,也是對於新一代青年能否全面發展自我,塑造正確的心理和價值觀的一大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