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地方叫遠方;有種心情叫旅行;有種快樂叫去遠方旅行。
旅行能有多快樂呢?上一次分享了遠離不快樂的三種方法,旅行屬於哪一種呢?
如果簡單粗暴,旅行體驗按滿意程度大概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等。
上等體驗是透過旅行有所成長,也有人管這叫領悟、開悟。其實就是透過旅行改變了某些觀念。因此或是心情變開朗了,或是解開了心裡糾結苦惱的疙瘩,或是改變了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等。甚至還有疾病不治而愈的。據說有200多種疾病與情緒有關,所有患病人群中70%以上都和情緒有關,如此,這種情況就不難理解了:觀念一變,與之相關的情緒就變了;情緒一變,與情緒相關的病因就變了;病因變了,病症自然也就隨之改變。
不過,在所有的旅行體驗中,這種上等的體驗有多少呢?雖然沒有這方面的資料,但在自己的朋友圈裡盤點盤點,大概也就心裡有數了。2016年,我和朋友第一次自駕去西藏,其中一位回來後狀態好了一年多,這在我的朋友圈裡已經是最傳奇的一個了。即便這樣,一年多之後有一天,他對我說:最近心情又煩躁了。至於疾病不治而愈的情況,我也就是僅僅從一位醫生朋友那聽說過一例。所以,在所有的旅行體驗中,上等體驗的機率可能會比中彩票的機率高那麼一點點吧。
中等體驗是透過旅行轉移了注意力。當然,在旅行中和朋友聊聊天,傾訴傾訴、吐槽吐槽是順帶手的事。用大白話來說,中等體驗就是透過旅行達到了散散心的目的。
下等體驗,我想應該不用具體描述了。簡單說,就是去了和沒去差不多,甚至還不如不去。
有一種說法是去西藏會上癮,去了之後會欲罷不能,越去越想去。現在我大概知道這是什麼道理了。其實也不只是西藏,所謂遠方,是和自己日復一日工作、生活之處大不一樣的地方,各種感官都是新鮮的刺激,輕易就能讓我們轉移注意力,輕易就能讓我們忘憂。2016年去西藏跑了25天,回來後我的狀態也就是好了一個多月,但是我已經記住了那種好的感覺。2018年第二次進藏跑了46天,這一次的經歷讓我意識到,不能期望旅行、或者是改變外在環境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因為,忘憂不解決問題,解憂才是根本。
何以解憂?唯有修行。修行修的是解憂的能力,要成就的是無憂的本事。旅行是美好的,但不要有太高的設定。在百度搜索“修行之旅”,相關結果約2130萬個。其實,若非修行之人,又何來修行之旅。與其幻想,不如實修。以真正的修行之心去旅行,看見的才是大好河山的本來模樣。
以修行為生活方式,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