饢,在我最初的認知世界裡,只能與羊肉串相伴。當走過新疆的一些地域,發現饢不只是一種主食,還可以當零食、小吃,更是一種地域飲食的文化。
饢,古代稱為胡餅、爐餅,已有2000多年曆史。
在烏魯木齊大巴扎的饢體驗店裡,有一面新疆饢六大產區示意圖。哈密,主產大油饢;庫車,主產庫車大饢;和田,主產窩窩饢、餡料饢;喀什,主產皮牙子饢;阿圖什,主產芝麻饢;吐魯番,主產芝麻饢。
在體驗店的饢文化介紹中將饢劃分為四類,分別為面饢、油饢、餡饢、形饢。面饢以小麥麵粉或玉米麵粉為原料製成。油饢的特色是一層面,一層油,然後擀薄烤制。餡饢裡可以放玫瑰花醬、核桃、黑加侖、大棗等。形饢多用面坯製成葡萄、鳥、魚等多種造型,類似麵塑。據不完全統計,饢的種類已達130多種。
在新疆的途中,我還會去了烏魯木齊圖書館,吐魯番圖書館翻閱資料,將喜歡的書籍透過網路都買了回來。其中一本書中還記載了艾曼克饢,直徑在40-50釐米,做一個饢需要一兩公斤麵粉被稱為饢中之王;託喀西饢1釐米厚,像杯口那麼大,相對袖珍;格吉德饢(窩窩饢),直徑10釐米,厚約5釐米左右。這種饢比較常見,我在哈密的時候還有幸嚐到了用牛奶做的這種饢。喀克齊饢、位元爾饢、卻買西饢、果西饢、卡瓦饢……太多,太多。
不同品種的饢,食材與做法也有不同。發麵饢的基礎食材有面粉、酵母、水、植物油,根據不同需求還會用到皮牙子(洋蔥)、五香粉、孜然、鹽、糖、茴香、雞蛋等。其中有一種食材叫錫亞丹,資料中稱為斯亞旦,學名黑種草,讓我印象深刻。
我比較喜歡研究香料,許多香料都是增添異域風味的要素之一。回到內蒙後,我便安排“漠南倉”的同事去選貨。這種食材會與切碎的皮牙子(洋蔥)、水混合,抹在饢的表面,來增加風味。
制饢,首先要將麵粉、水、鹽、酵母等混合發酵(也有不發麵的饢),然後將麵糰分割,擀圓,放在饢枕上,用饢針戳出紋飾,烤制時還會向饢坑和饢的表面噴灑鹽水,烤熟後表面刷一層植物油。
一路走來,品嚐到一些不同形狀,不同風味的饢。饢,由於烤制過程減少了水分,所以不容易腐敗。裝兩個饢在揹包中,心裡踏實,餓不著。越是瞭解,越是開始對這類食物感興趣,開始敬佩勞動人民的智慧。
再想想當下,食材越來越豐富,研發幾個菜跟打仗一樣,真是不應該。等漠南倉的同事把“黑種草”的供應渠道溝通好,我也想學下詩人白居易,做些胡餅送摯友。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