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慚愧!這些年我在印尼雖然到過不少地方,大多是為工作奔忙,要生存就必須寫稿,少有閒情逸致的專門旅行。但因職業習慣,每到一地,我也觀察記錄了一點風土人情,現稍加整理,也在這裡嘚瑟一下。
我在印尼時,長期住在首都雅加達,也時常去泗水、萬隆、三寶壟等地,這些都是爪哇島的大城市,知名度較高,我在從前的文章裡屢次描述,各種景點網上資料繁多,這裡不再重複,我只從以下兩個側面說點自己的感受。
印尼中產華人的房子
這是十幾年前,我初到印尼時寄居的雅加達班德英達戈布華人新村裡的連排別墅。印尼四季如夏,花草豐盛,這戶人家的室外裝飾讓來自中國,尤其是北方來的朋友驚羨不已。此類住宅屬於典型的華人中產階級所有。
筆者(左)當年初來印尼時與同事小孟在雅加達的一個華人小區。
印尼2億5千萬人,主要分佈在爪哇、蘇門答臘、加里曼丹、西伊利安和蘇拉威西這5個大島上。其中爪哇島是該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人口也最多。爪哇島面積只有13萬平方公里,和我國的中等省份福建差不多大,全國2億7千萬人口卻差不多有一半住在爪哇,該島無疑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按理說,一個地區人口密度如此之高,其城市住宅絕對應該是高層建築林立,可奇怪的是,除首都雅加達有一些二三十層高的居民樓,大部分地方的住宅小區都是頂多一兩層、兩三層的別墅洋房。我去過印尼好幾個城市,那種在我國城鎮比比皆是——五六層高——火柴盒樣式的樓房小區和工人新村,在這裡一棟也看不到。
中爪哇省首府三寶壟市新開發的一個華人小區,格局和樣式與國內這幾年出現的一些別墅住宅區類似。
事實上在印尼,除了一部分開發商是把別墅成片建好了,再賣給客戶外,很多小區裡的住宅,都是人們從開發商那兒買了地後自己建的。
印尼私人建房非常自由,你在小區裡只要買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皮,便可隨心所欲,想怎麼蓋就怎麼蓋,設計成什麼樣式都無妨。但是,政府這種對於私人建房的放任自流,並沒有導致建築形式的亂七八糟,相反,新村小區裡的每座別墅儘管樣式各不相同,但排列在一起卻都嚴謹有序,相得益彰。小區的整體風貌因而呈現出一種令人賞心悅目的和諧之美。
上面這張照片拍攝地點並非是在公園,而是雅加達北部的一個華人住宅區。樹林兩邊稀疏地散落著幾幢兩三層高的大房子,可惜沒有拍到畫面裡。印尼爪哇島人口密度比中國大多了,可是有錢的人仍可佔據這樣大的空間!我當時腦子裡想的是:這塊地方如果擱在國內城市,可以建多少高層住宅,解決多少人的住房問題啊!
但如若從住房角度衡量,國內中產階級的居住環境,則大大輸給印尼中產人士相提並論。土豪或億萬富豪級的,更無法與動輒佔地幾千平米,豪宅好似皇宮一般的印尼同級大款相提並論。
此為國情不同所致,非個人實力所能及也!
我的老同事兼老哥們一一前中國鐵道建設娛樂版主編、現印尼國際日報副總編聞喜剛來雅加達時,我帶他去一個高爾夫球場旁邊的小區考察華人老闆豪宅。他身後那座房子,看起來像是政府的一個什麼重要部門,其實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蔡姓華商的住家。而我的老友張總則看上去好像一個修電腦的小哥。
印尼三四線小城市長這樣
若論市容市貌,在咱們中國,一般來說都是大城市比小城市整齊漂亮,乾淨而有秩序。小城市就差得遠,特別是一些小縣城,通常給人的印象就是髒亂差土,雜亂無章。印尼卻似乎相反,首都雅加達雖然大,可是嘈雜擁擠,亂七八糟,市政設施相對落後,至少一半以上的街道毫無美感。相比之下,印尼的很多小城市其實非常不錯,清爽整潔,民風質樸安詳,也有民族風情,讓人感到相當舒適。
比如我那年採訪過的東爪哇小城諫義裡(Kediri)。
從泗水往西南104公里,諫義裡就坐落在這條流經東爪哇的布蘭塔斯河畔。
小城諫義裡有一座馳名千島的鹽倉牌丁香菸集團。
下圖這棟兩個紅色字母裝飾的藍色大樓即為鹽倉集團總部。
這家由福清籍華僑前輩蔡雲輝早年創辦的巨型企業,乃是在印尼社會及朝野影響最大的華人企業集團之一,鼎盛時期員工超過5萬人,佔據著印尼丁香菸市場百分之五十的份額。
我在諫義裡當晚投宿於這間華人開的小酒店。
酒店清潔安靜,服務態度也好,提供免費早餐,一天費用不到人民幣二百。
下面幾張圖片是第二天早上,我在小城街巷閒逛時隨手拍的畫面。
我喜歡諫義裡這樣生活安詳,人民友善的小城市。
再看另一個小鎮多隆亞公(Tulungagung )。
這是爪哇島的一座縣城,瀕臨印度洋,城區大約15平方公里,華人8000餘人,多經商開店。小城頗整潔,民眾皆溫和,無高樓大廈,亦少髒亂差,街道五十年不變,老式店鋪仍保留櫃檯,好似中國當年供銷社。我從泗水來此,是為了採訪當地華人舉辦的天上聖母媽祖生日慶典活動(見下圖)。
多隆亞公的華人寺廟。
其他城市的華人信徒包租大巴,護送他們那裡寺廟供奉的神明,前來多隆亞公的媽祖天后宮舉辦慶典活動。
正在河邊散步的這兩位印尼印尼大嫂,看到我用手機為她們拍照,就停下腳步相互對視,高興又有些不好意思的哈哈笑將起來。
最後,說說西加曼丹島的小城山口洋。
這是印尼唯一沒有被同化的華人城市。
前年端午節,我是跟隨椰城華商南哥夫婦,來到他的家鄉山口洋。
72歲的南哥自幼在山口洋出生長大,後旅居椰城發家致富,顯貴一方,閱盡滄海,終因愛鄉心切,於故園置業,購得大片土地,開墾農場、蓋休閒別墅、投資園藝、建造燕窩屋、創辦鐵木傢俱公司……多元經營風生水起,從此便奔波於雅加達與山口洋之間,兩地居住,不亦樂乎。
筆者與華僑南哥林榮南先生在西加坤甸赤道標誌南北半球分界線留影。
山口洋,印尼語叫辛卡旺,距離西加里曼丹省會坤甸以西147公里處,背山面洋,使城市看似一聚寶盆。在奧熱的印尼,在赤道邊緣,這裡以氣候舒適、景緻優美而著稱,非常適合人群居住。而且,當地土壤多為火山灰,極其肥沃,植物、農作物生長得非常好,到處是一片綠油油的景象。
據歷史記載,早在十二世紀,就有眾多華人(主要是廣東潮汕與梅縣等地客家人)渡海南來遷居山口洋一帶。故自古以來,華人便在此佔了多數。如今山口洋20多萬居民中,華人超過60%以上,另外兩大民族馬來人和達雅人不足40%。據說,早在2001年瓦希德總統時代,印尼政府即批准西加里曼丹省實行自治。隨後,西加里曼丹的三大族群領袖達雅族、馬來族、華族達成了一致協議,該協議重申:西加里曼丹省的華人是當地原住民之一。這是目前印尼唯一認同華人為原住民的省份。該協議還規定:西加省的第二大城市——華人佔60%以上的山口洋市,市長一職必須由華人擔任。而西加省首府坤甸市,華人約佔30%左右,則規定其副市長一職必須由華人擔任。其他縣、市的政府長官,則由達雅族人和馬來族人擔任。三大族群領袖達成的一致協議還重申任何人不得違反協議的規定。目前山口洋市長便是由一位名叫蔡翠媚的本地華人女性擔任的,這在印尼城市中十分罕見。
據當地人介紹,山口洋市以從鬼頭山上流下的河流“大港”為界,分為老埠頭和新埠頭,各有三條主要街道,成三字形並列而建。早期大批廣東潮汕地區的客家人來到這裡採金謀生,生兒育女,將當地客家方言帶到此地,形成了山口洋獨特的河婆話(系廣東揭西縣河婆鎮),並延續了廣東客家人的生活習俗。
隨後,河婆周邊各地鄉親開始薈萃山口洋,大多以耕種和手工業為生,逐漸形成一個河婆族群。他們在此開設中藥店、書店、理髮店、小食店等,相互間以河婆話交流,由此出現了山口洋人所熟悉的著名的河婆街。
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中興街是新埠頭最為繁華的商住大街,街中心有一座龍柱雕像(見下圖)。這條通體金光燦燦的中國龍,不僅是中興街的標誌,更是當地華人的象徵。
華都街是新埠頭另一條著名的街道,這裡有1952年建成的中華商會和1954年建成的華都戲院(下圖)。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大陸多部著名電影都曾在此上映,如《白毛女》、《柳堡的故事》、《劉三姐》、《上甘嶺》等等,令那一代華僑如醉如痴,至今還是記憶猶新。
在我看來,山口洋其實是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南洋小城。但與爪哇島眾多華人也習慣講印尼話的城市相比,這裡或許可稱之為印尼唯一沒有被同化的華人城市,一個重要的佐證是:本地華人不分老少,除一律通行客家方言外,還大都能講標準的中文普通話,這實在讓我這樣國內來的客人感到無比親切。
山口洋城外的雕塑。中間手託蓮花大盆的三個人像分別是華人、馬來人和達雅族人,象徵著當地三大民族的團結與和睦相處。
我希望國內來印尼的遊客,透過本文的介紹,除了去旅遊勝地巴厘島和雅加達之外,也能到印尼的這些小城市走走看看,給你的感覺可能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