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小懶
到戶外吧!
縱觀國內,你也許會發現:一夜之間,草地野餐開始了,精緻露營流行起來了,而眼下,“野奢酒店”也一股腦兒出現了:帳篷、露營、露營酒店、帳篷酒店如雨後春筍般,在中華大地到處生根發芽。
但就算如此,那些主打著野外、原生態的奢享酒店也一房難求。從事金融業的張先生對筆者說:“為了這趟十一假期的旅行,我提前半年就將酒店預定,生怕訂完了,就沒房間了。”
是啊,目的地總歸是無限的,但酒店房間數量卻是有限的。
最早嗅到風聲的是社交平臺:在小紅書上,有關“露營”筆記數量有56萬項,而“野奢”筆記也有3.4萬條;在微博上#露營# #去露營# 等的討論就有接近3億——不露營無生活,不野奢不時髦的程度。
在百度上,“野奢”“野奢酒店”的關鍵詞搜尋量已經共計有超過3500萬。
以前野奢酒店之存在於專業玩家和小眾玩家的話語圈裡,而今大家都或多或少會提到“露營、野奢”這些關鍵詞。
老牌低調的奢華露營帳篷營地也都被揭開了神秘面紗,創投公司紛紛入場,打造新的戶外生活品牌,以迎合火熱的度假市場:在內迴圈的這兩年,國內的酒店紛紛使出了各種招數,以提高經營專案——去年春夏時節,“城市露營”就提出來了,如北京華爾道夫酒店,將奢華的露營帳篷搬進套房露臺,而小眾的設計酒店也緊隨其後,比如成都的瓦當瓦舍,也在露臺設立了帳篷房間。
從城市的露營帳篷、露營咖啡、露營餐廳、露營酒吧,到鄉村郊野建造的露營營地、移動的帳篷營地、奢華旅行帳篷酒店;無論是臨時的還是長期的,各種形式用“野奢”包裝的產品,陸續深入大眾的生活裡。
那麼“野奢”,到底是什麼?
英國的露營愛好者T.H. Holding寫過一本《露營者指南》,引發了全球對於露營這個專案的極大興趣。他認為露營本身是從“人類生存最古老的方式”到“它教會了人類不少自力更生,增加了體力活動,延長生命,喚起人們對生活的興趣和大自然的熱愛。”
露營最初的原因是解決生存,隨著時間推移,露營變成了磨練意志、探索未知的旅遊和教育體驗,最終以現在我們看到的帶著休閒娛樂性質的生活方式。人們當然是希望更多的接觸自然與探索自然,從人造的景觀中脫離出來,回到自然本身。
【帳篷,是國際生態旅遊學界最為認可的生態旅遊載體。圖為位於摩洛哥的Amanjena沙漠帳篷體驗】
露營界有Glamping一詞,是Glamour(魅力)與Camping(帳篷)的簡稱,也叫“豪華露營”。“野奢”概念的由來,可以追溯至登山、攀巖、野外露營等戶外運動,它最早被提及是在2005年的英國,但“野奢”的概念在16世紀歐洲的上流社會已見雛形。
但很多人混淆了“露營”和“野奢”的概念,也就是入坑門檻。露營只是基礎,而野奢,則再更講究。野奢酒店(Rustic luxury hotel),直白地說,就是為你安排好了一切。
在1911年首次官方出版的《童子軍首冊》中記述了一篇關於帳篷製作的文章,繪製了不少於10種可搭建的帳篷,從簡單的單坡式到複雜的獨木舟帳篷。可即便這樣,也只是解決了“生存”問題,“野奢”其實是要再上升一個級別呢——就如T.H. Holding 所說的,“帳篷是露營的主力,但僅僅有帳篷還是遠遠不夠的。這就像一個人買了相機後發現他還需要各種鏡頭、燈、洗印室、相框等一系列東西。”
【澳洲悉尼的Enchanted Cave酒店,在原本的山體洞穴基礎上,人工開鑿出了可以居停的洞穴。】
“野”,才是正經事
奢華帳篷最早源於遊獵帳篷,當年是為了滿足富人們對於遊獵的住宿休息需求非洲這樣更小眾、更野的目的地,自然成為其誕生的溫床。象東非的芬奇哈頓奢華帳篷營地(Finch Hattons Luxury Tented Camp),以Denys Finch Hattons的名字命名,而這位英國的貴族正是奧斯卡最佳影片《走出非洲》男主的原型。
1911年,他抵達非洲,就被這裡的原始魅力折服,於是在當地駐紮,成了野生動物攝影師。當時還是英屬東非的肯亞,接待了眾多商業名流,甚至是英國皇室在此進行奢華野生動物遊獵——早年間的野奢,是為了階層玩樂而誕生。
這也是更多投資建造野奢酒店的創辦人的目的所在,為不同需求的遊客,分級提供更好的服務,或是在更小眾的目的地提供舒適的住宿。
高階的野奢酒店也因此而誕生,是與城市奢華酒店無差別的可移動的星級酒店,從提供平躺睡眠的基本需求和抵禦自然野居不可遇見的危險因素、有足夠豐富戶外經驗,到如今管家可以幫你包攬一切,只要會拍照,捨得花費就擁有了“野奢”。
但其實,野奢的重點在於“野”。
選址在荒野、山林、鄉野、極地、懸崖……更難抵達,或者更震撼的風景,另一方面在設計上更為狂野,取材自然、環保、可持續,超乎尋常。而奢的體現在於,即使是物資匱乏的荒野,也能保證豪華的物資提供和星級服務,不間斷的熱水衛浴,高質量的配套硬體,比如酒窖、溫泉、餐飲。
從事做旅遊地產投資的李小姐,這兩年在國內打卡過好幾家小眾的“野奢”酒店,包括甘南的諾爾丹營地、雲南的康藤紅河谷、新疆的克魯格,還走了松讚的線路。
她的第一感受就是:住在這些地方都很安靜,而且大部分抵達周折,比如康藤紅河谷帳篷營地,從出發到抵達整整用了一天的時間。“入住這類酒店入住,一定要2-3晚起。”
李小姐說:“大多數酒店的員工都是本地人,品牌就需要花更大的力度去進行培訓,符合國際標準,但為了歎為觀止的自然景觀,還是非常值得去的,畢竟是野奢。”
她感觸至深的野奢體驗,來自國內最早涉足野奢營地概念的康藤(Vinetree)。時至今日,康藤從格拉丹(已停業)開始,到如今的高黎貢、紅河谷,以及在建的幾個專案,一直都持有著品質為先,以保護和開發當地旅行教育為先的計劃,並於當地進行著地方環境保護和可持續專案的合作。
李小姐透露,一趟“野奢酒店”的費用基本上等同一次歐洲遊,但她仍覺得“這錢花得值”——一方面為了工作要看更多的案例,一方面也對國內野奢酒店的市場持有觀望態度。如今她有更多時間在國內探索,她發現國內的“野奢”型別的酒店確實做得很不錯。
既然是野奢,那麼在選址上你有一定了解,而Ω價格上也大概能看出些名堂:基本設定在每晚三五千元起。野奢酒店通常也有“一價全包”的收費標準,即包含每日三餐及營地在地活動,但不含接送,還有更具體的特色活動也根據不同的目的地價格有浮動。
這個價格,不免讓人想到同價位起的安縵品牌旗下的酒店,例如位於美國猶他州西部大峽谷的安縵奇嶺(Amangiri)和奢華帳篷Amangiri Sarika,已經成為野奢酒店系列的標杆,而柬埔寨西哈努克的私人島嶼頌薩(Song Saa)、阿曼傑格希灣六善酒店 (Six Senses Zighy Bay)等,也一直“野奢酒店天花板”為遊客所稱道。
【安縵奇嶺帳篷酒店(Amangiri Sarika),圖自安縵官網】
住過Song Saa的王先生就說,當時很感動酒店和當地學校以及當地居民合作的共建專案,同時酒店還會提供住客去當地探訪共建小學,聽酒店管家講述扶持專案,自己入住所花的錢,一部分也借酒店之手投入了公益事業。
承擔遊客的“野外”旅遊需求之外,它們透過不同的方式低調的呈現著野奢概念和社會責任感。
很多後起之秀紛紛開始決心將“野奢”的概念進行到底。這些專案模仿也好,致敬也罷,各出奇招的這兩年,大家正適合更多品牌和創投專案蓄力:直升機抵達、遊船進入,這些我們曾經在海外的玩法也進入本土的酒店裡來, 取材建造於當地,運用各種棉麻、羊毛、茅草、石頭等裝點呈現、粗陶原鐵質地的粗獷餐具、各種草本自研的護膚洗浴產品……
【柬埔寨頌薩(Song Saa),寓意“情人”,一條木橋連起兩個島嶼。圖自酒店官網】
透過“天然”“質樸”的包裝,我們很容易在“野奢”的酒店裡發現這些原始的元素。而當越來越多“野奢”酒店的出現,我們是否忘記了野奢和露營最初的目的——是感受野外,是“永續”發展,是更具人文關懷的初心。
耗費重金建造,配置內建硬體,提供豪華配套的服務,在當地提供的野外體驗和與自然有關的科普及學習的課程;同時在建造過程不改變當地環境當營地的環境。
【以松贊來古山居為例,建造全程從模組運輸、現場施工至建築使用過程,均需保護生態環境,採用環境友好的運作方式。圖自松贊公眾號】
“野奢酒店”對於自然秉承不破壞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提供各種課程和行程,一方面是生活方式的享受,一方面也對整個環境負責,帶有使命感和責任感。
網路給了所有人更多人探索世界的便利,如今野奢之風席捲國內,大家拍圖曬照社交媒體打卡固然是流行,但願別在風頭剛起來時,把真正的野奢玩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