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2011年,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干預下,利比亞卡扎菲政權倒臺,該國由此陷入長期戰亂。十年來,利比亞政治、經濟、安全形勢仍不容樂觀,人道主義災難頻發。西方以“提供幫助”為名,卻把利比亞和周邊國家拖進亂局之中,其推行自身價值觀,攫取經濟利潤,服務於自身利益的真實目的不言自明。
作者:王金巖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1年2月,利比亞東部爆發反政府抗議示威,很快發展為國內衝突,美國主導下的北約趁機對利比亞實施軍事幹預,很快就推翻卡扎菲政權。此後,利比亞就陷入長期戰亂之中,至今仍徘徊在急劇動盪的災難深淵。
越“幫”越亂
利比亞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多國以“提供幫助”為名,插手其各領域的重建程序:一方面,在利比亞推行西方民主價值觀,扶植親西方政府;另一方面,爭取其能源區塊的開採和經營權,以獲取高額利潤;此外,為其培訓軍事人員,幫其組建服務於西方的國家軍隊。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然而,利比亞戰後安全域性勢不斷惡化,暴力事件頻發。當地民眾將國家亂局的持續歸咎於西方多國的軍事幹預,因此將西方國家駐利人員和機構作為暴力襲擊的主要目標,曾多次發生針對西方人士的綁架事件和對西方駐利機構的暴力襲擊。
2012年9月11日——“9·11”事件11週年之際,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及3名使館工作人員在位於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美國領事館內遇襲身亡。面對利比亞的安全危局,美國等西方大國為保自身安全,決定從當地撤回全部工作人員及機構。自此,美西方對利比亞亂局帶來的人道主義災難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從積極參與到自保逃離,美西方“幫助”利比亞的真實目的不言自明。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越“幫”越窮
戰前,利比亞因擁有豐富的能源儲藏而富甲非洲。高額的能源出口收入使國民長期享有免費醫療、教育、生活必需品價格低廉等福利,民眾生活安逸、富足。利比亞因此成為非洲的移民目標國,大量來自非洲其他國家的民眾來這裡此打工和定居。
然而,隨著西方對利比亞軍事幹預的實施,卡扎菲政權被推翻,激烈的戰事和物資匱乏造成萬餘民眾傷亡,近百萬人逃離利比亞,有的返回母國避戰,有的進入鄰國避難。另有十餘萬流離失所者暫居於利比亞境內的難民營,以及利比亞與鄰國的邊境地帶,期待國家恢復穩定後重回家園。
自2014年起,利比亞逐漸形成兩個政府、兩個議會,在東西兩地並立對峙的局面,持續至今。炮火的威脅常態化存在,兩個政權相互對抗和破壞,致基礎設施嚴重損毀,石油產量銳減,從戰前接近160萬桶/日一度跌至不足20萬桶/日。加之近年來國際油價持續低迷,國家經濟長期處於頹勢,呈現“三高一低”局面,即高失業率、高通脹、高物價和低水平:失業率達30%,通脹率接近30%,消費者價格指數在300左右,水、電、糧等基本生活物資得不到保障,民眾生活低水平維持。
圖片來源:新華社
越“幫”越危
政治僵局和經濟困局進一步帶來安全危局。其中,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趁亂進入,擴大勢力,在利比亞境內的極端分子數量一度達7000人左右。他們在利比亞境內及邊境地帶頻繁製造恐襲事件,惡化境內及鄰近地區安全。利比亞戰後至今的十年亂局又造成近百萬人口逃離利比亞,一度被稱為利比亞戰爭帶來的“難民海嘯”。
利比亞戰後的安全亂局不僅阻滯其自身的政治、經濟重建,也致其所在的非洲地區安全形勢加劇惡化。一方面,利比亞境內的武裝分子攜大量武器流入鄰近國家作亂,並傳播恐怖主義思想;另一方面,“伊斯蘭國”極端組織一度將利比亞打造為其重要據點,在此招募和培訓來自非洲多國的青年,使他們完成向恐怖分子的蛻變。尤為嚴重的是,奈及利亞“博科聖地”、索馬利亞“青年黨”等非洲多個恐怖組織與利比亞境內的恐怖組織實現聯動,使得暴恐問題在非洲的危害性大幅增加。
非洲多國本就長期處於動盪、分裂、貧困、落後的狀態,安全域性勢的惡化使民眾遭受更大的人道主義災難,難民數量激增。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一些非洲國家的難民和非法移民利用利比亞與歐洲國家距離近、邊境管控鬆懈之機,進入其境內,伺機跨越地中海潛入歐洲。2014-2016年間,從非洲以及其他地中海地區動盪國家進入歐洲的難民數量創二戰以來的峰值。歐洲多國採取嚴苛的邊境管控和海上巡航措施,使偷渡入歐的難度大大增加。近年來,一些非洲籍難民在利比亞難民營中遭受虐待,或所乘船隻傾覆於地中海的報道不絕於耳。
越“幫”越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規模暴發,利比亞國內疫情疊加戰亂,使本就嚴峻的人權狀況加劇惡化。利比亞戰爭及戰後亂局致一半以上的醫療機構和設施無法正常運轉,加上防疫物資不足和診療水平低下,民眾感染機率大,而治癒能力低。當地民眾曾表示,他們只有兩種選擇,或“居家被炸死”,或“出門被感染”。
縱觀利比亞戰後十年變遷,美西方在北非地區發動戰爭,對利比亞實現政權更迭,使利比亞人民和鄰國深陷戰亂災難之中,由此引發了一系列人道主義危機。可以說,利比亞之亂,美西方難辭其咎。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責編 | 宋平 劉毅
編輯 | 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