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中國現階段還不能被稱作“世界工廠”,叫“世界加工廠”,或者“世界打工仔”可能會更符合事實。
中國的世界加工廠之路很難被複制,而馬來西亞,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越南被稱為“潛力五國” ( 東南亞五虎) ,有望從中國手中接棒,但是對比中國“世界加工廠”的快速發展歷程,各國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目前國際社會最看好的,或許是印度,當然也有可能因為自動化生產,就沒有“世界加工廠”了。
從世界加工廠到世界打工仔,再到?
從公認的幾大世界工廠--英國,美國,日本的發展案例來看,“世界工廠”不僅是全球工業製品的主要製造者,而且是某次工業革命或者科技革命中主導產業的全球主要生產商。“世界工廠”的出現,不僅僅伴隨著全球“製造中心”的遷移,而且也會伴隨著新興“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的誕生。
在工業/製造業代表最高科技水平的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是第一個“世界工廠”。當時,
- 英國以2%左右的人口掌握了世界工業生產的二分之一和世界貿易的四分之一
- 倫敦成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
- 以紡織、冶金、機械製造等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產業為經濟支柱產業
資料來源:庫欽斯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史研究》,三聯書店,1955年版,第41頁
在第二次以電力,電磁科技為代表的科技革命時期,美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當時美國,
- 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佔比高達40%
- 紐約成為世界金融和貿易中心
- 以電氣,石油,橡膠,汽車,化工,醫藥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產業為經濟支柱產業
資料來源:整理自宋則行、樊亢主編,《世界經濟史》(上),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通常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以電子計算機,可再生能源,人工合成材料,生物學為代表,日本成為新的“世界工廠”。當時日本,
- 工業製品佔據世界市場重大份額
- 東京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 以半導體、電子產品、家用電器、汽車等為支柱產業。
不過問題是,在這場科技革命和世界工廠的誕生中,與前兩次出現了顯著區別:日本當時並沒有成為世界科技中心,它雖然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但是這場科技革命的主要發起者是美國,日本主要負責生產,直到近些年,日本才確定了在科技方面的重要地位,成為科技中心。
這是“世界打工仔”的雛形,但是日本依然有來自美國轉移的技術,所以勉強稱得上“世界工廠”。
我們來回顧一下近些年中國的發展,2002年,中國的鋼鐵、煤炭、水泥、化肥、棉布、電視機產量均居世界第一,原油、發電量、糖的產量也居世界前5名。近年,中國的電子,通訊製造業躍居世界前列,但是並未達到如日本,英國,美國的主導地位。
中國出口的產品以紡織,家電等輕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這顯然不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近些年以通訊裝置為代表的出口產業有所改善,但是這樣的產業還是很少的,在中國的電子產業主要以代工為主。換句話說,核心技術並不多。
所以,現在中國很難被稱為“世界工廠”,應該是“世界打工仔”。中國希望成為如英國,美國一樣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工廠,但是現在還不是。
我們可以看到,這其中重大的區別是,製造業不再是科技革命的支柱,世界的科技中心與製造中心開始分離。以日本為始,至中國表現得更加突出。
誰是下一個世界打工仔?
德勤的調查表明,在接下來的五年中,馬來西亞,印度,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越南將躋入前15名最具競爭力的製造業國家。
中國的“世界打工仔”之路表明,低成本勞動力,政策扶持(政策優惠),良好的基礎設施(鐵路,公路,航空,海運網),足夠的工程師(大學專業學生),良好教育的工人是需要考慮的前提。
這幾個國家裡,越南人力最便宜,泰國有相對強大的電子,食品,汽車基礎,馬來西亞有相對強大的化工基礎,印尼有超過2.55億人...但是它們還是..地方小,人少,部分國家政局不穩。
目前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這五國裡印度希望比較大,我們來詳細聊聊印度。
印度最大的優勢是人多,且高階人才豐富。印度本身有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在美國,印度人可謂佔據了軟體外包行業的半壁江山。
但是,缺點也很突出。印度政府是一個民主政體,政府低效且內部黨派林立,印度全國270+專案因為土地徵用和清退問題進展緩慢。國家內部民族爭端,種姓制度根深蒂固,不徹底的土地改革束縛了太多人口。這導致雖然人口很多,但是工業人口並不多。雖然高等教育人才豐富,但是高、中、低教育人口分佈不均勻,受過足夠基礎教育的“中層次”,可以參與工廠工作的人才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多。
不過,這些都不是不可以解決,相比其他幾個東南亞國家,一個“足夠的人口”就已經能形成龐大的內需市場和工業化雛形了。從國際資本對其國內內需市場的垂涎到過剩的工業生產來形成“世界打工仔”,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
有人認為“世界打工仔”必須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我想這個理由並不充分。目前國際分工越來越明確,國際間產業合作也越來越頻繁,是可以形成單一/多產業或者多國聯合的“世界打工仔”的。
其實,如果科技發展,特別是自動化生產進一步發展,下一個“世界打工仔”有可能就會消失了。回顧日本和中國,隨著科技的發展,在不同的科技革命中,製造中心和科技中心產生了分離。在製造中心裡,隨著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人口的依賴已經變得越來越少,對工人的教育水平要求越來越高。
目前以富士康為例,富士康在全球各地部署機器人生產線,同時人工智慧,自動化產業也越來越發達。目前富士康的機器人策略進展得非常不順利,但是我們並不能否認它的前景,考慮到目前以美國為首的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希望製造業回遷美國。
這種壓力可能導致當前製造業對自動化機器的需求進一步增加,製造中心回遷至與科技中心合為一體,也是有可能的。
作者 | 甜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