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同毛澤東達成共識,朝鮮戰爭“不能急於求成”採取輪番作戰的方針
彭德懷回京,應該看成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決策過程的一個重大事件。
戰場形勢風雲突變,國際政治形勢更是錯綜複雜。怎麼看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的得與失,怎樣看“聯合國軍”和未來戰場的發展趨勢,怎麼贏得朝鮮戰爭的最後勝利?前方和後方由於所處位置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產生某些差異是必然的,問題是儘快彌合縫隙,取得一致。因為戰場與生命息息相關,戰爭與國家安危息息相關。
彭德懷的北京之行至少取得了兩項重大成果。
一是和毛澤東統一了關於朝鮮戰爭“不能急於求成”的思想。
彭德懷向毛澤東全面報告我志願軍入朝以來所進行的幾次戰役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分析了“聯合國軍”的實力和我軍在第三次戰役後迅即停止進攻的原委。毛澤東是諳熟戰場利弊的軍事家,當他了解了實際情況後,表示:“抗美援朝能速勝則速勝, 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能急於求成。”這是對彭德懷最大的減壓。
二是促使中央軍委做出了有利於改善前線作戰條件的一系列決定。
即:第 19兵團儘快趕到朝鮮前線;第3兵團的三個軍立即入朝參戰;給西線部隊補充的5萬新兵和7000老兵立即運往朝鮮;剛成立的中國空軍立即派人去朝鮮修建機場;炮兵出動一個高炮師、一個戰防炮師和三個火箭炮團,四月再出動兩個榴彈炮團;向蘇聯購買的1. 7萬輛汽車擬給志願軍其大部分;準備10萬張床位的醫院,接受8萬名傷員,等等。
彭德懷和毛澤東見面,堅定了中央軍委在朝鮮實施長期作戰的思想。
事實上,在彭德懷回京之前,中央根據志司反映的情況和對朝鮮戰場諸多因素的分析,已經提出了志願軍採取輪番作戰的方針。
2月7日,毛澤東主席根據我軍的供應能力和戰場上作戰的需要,設想志願軍編組為三番作戰部隊,每番部隊作戰兩個月左右,併為此計劃了兵力。經毛澤東主席2月9日批發的中央軍委致志願軍及各大軍區的電報中指出:
從目前戰場上正在進行的戰役中,可以看出,敵人不被大部消滅,是不會退出朝鮮的。目前,敵人作戰意圖是,在站住陣地之後,經過休補,尋找機會,向前反攻,一方面可擴大其侵佔地區,另方面不容我在前線作較長時間休整。同時,對朝鮮沿海的襲擾、運輸線的轟炸也正為配合這意圖。
為粉碎敵人之意圖,堅持長期作戰,以達到大量消滅敵人,完全解決朝鮮問題之目的,決定在朝鮮採取輪番作戰的方針。
在彭德懷和毛澤東見面後,毛澤東根據朝鮮戰場形勢,及時做出了關於長期作戰,輪番作戰的具體安排:
一是,將現在朝鮮作戰的9個軍30個師作為第一番志願部隊;將正從國內調去的6個軍及現在朝鮮即將補充的3個軍(有兩個軍現在元山、咸興地區休整)共9個軍27個師作為第二番志願部隊,約4月上旬可全部到達三八線地區,接替現在漢江前線的6個軍的任務;將準備從國內調去的6個軍及第一番志願部隊中的4個軍共10個軍30個師作為第三番志願部隊,準備從6月中旬調出……
二是,根據1、2兩月份的作戰經驗,因有3個軍在咸興以北戰役中損傷較大,從事休整,到現在前線作戰的只有6個軍,減員甚大,未獲補充。因之我無後備力量,在戰役勝利時不能擴大戰果,在敵人增援時不能打敵援兵。同時,我軍南進,後方線長,供應很困難,還要留兵守備,故在敵人未被大量消滅前及我尚無空軍掩護條件下,我如過早逼敵南退,反不利我分割殲敵。鑑於此種情況,在我二番部隊9個軍於4月上旬到達東線以前,敵之陸軍還較我佔優勢,我應避免進行戰役性出擊,而以第二番部隊6個軍及朝鮮人民軍4個軍在南漢江以北地區進行防禦,遲滯敵人……在我第二番志願部隊9個軍到齊後,再進行有力的新的戰役……
總之,在美國堅持繼續作戰,美軍繼續獲得大量補充並準備和我軍作長期消耗戰的形勢下,我軍必須準備長期作戰,以幾年時間,消耗美國幾十萬人,使其知難而退,才能解決朝鮮問題。
這是一個非常科學的決策。這是經過了血腥的戰役後得出的結論。這應該看成是我軍對朝鮮戰爭的認識和在現代化戰爭中走向更成熟的現代戰爭觀的重要標誌。
資料與圖片由《軍旅之聲》公眾平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