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如何能夠有效地欺瞞敵方,實現己方的戰術、戰略意圖,一直都是各國最終追求的目標。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能夠讓百萬人規模的“霸王”行動,美軍甚至僱傭了一支由魔術師、燈光師、道具師組成的特殊部隊,並將其命名為“第23司令部特遣隊”,別名“幽靈集團軍”。
如果按照正常編制來看,“幽靈集團軍”實在是小的可憐:它所有的部隊加起來,不過才1100人的規模,最多隻算半個步兵團。然而,“幽靈集團軍”在隨後戰鬥中所發揮出的作用,要遠遠大於一個集團軍。
“幽靈集團軍”的靈感來自於英軍。它的創始人是拉爾夫·英格索爾及比利·哈里斯少校。1942年末的第二次阿拉曼戰役前,英軍發起代號“伯特倫”的偽裝欺騙行動,成功吸引了隆美爾的注意,將其部隊主力調往錯誤的方向,從而打退了不可一世的敵人。“幽靈集團軍”始建於田納西州的弗雷斯特軍營,1944年5月開赴英國前,其所有的組織結構已全部完成建設,並進駐紐約附近的松木軍營待命。
抵達英國後,“幽靈集團軍”以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為基地,搭舞臺,拼道具,準備配合友軍,一同參加著名的“堅韌”行動。
■第23司令部特遣隊徽標,名副其實的“幽靈部隊”
■參與“堅韌”行動的美軍M4“謝爾曼”充氣坦克。此次行動是為了掩護諾曼底登陸的一次大規模“演出”,目的就是為了讓德軍相信,盟軍的目標是攻擊諾曼底地區以外的地方,從而阻止德軍在諾曼底部署重兵
■身著軍服的拉爾夫·英格索爾(1900-1985),他本人是作家出身,後來出版了諸多關於他本人在二戰時服役的傳記
“霸王行動”的兩週後,“幽靈集團軍”部分成員來到諾曼底,在夜間用假燈光模擬桑椹人工港,吸引德軍炮兵轟擊,以保護真港口。後來,為了逼迫佈雷斯特的德國守軍投降,“幽靈集團軍”的成員還將大量的充氣坦克、火炮佈設在城郊四周,使其包圍部隊的規模看上去更大。
佈雷斯特戰役結束後,盟軍主力開始向東進軍,兵鋒直至比、荷方向。“幽靈集團軍”也跟隨行動,並駐紮在盧森堡。隨即,部隊開始在萊茵河、許特根森林、魯爾河、舊馬奇諾防線周遭採取欺敵策略,以吸引德國守軍注意力,保護友軍。
整個第23司令部特遣隊雖只有1100人,但他們巧妙地運用假道具、模型、巨型揚聲器等裝置,讓德國人誤以為這是一支擁有2個師規模,足有3萬人的大軍。編制上,第23司令部特遣隊下轄:第406戰鬥工兵營(同時負責全隊安全保障工作)、第603偽裝工兵營、第3132特種訊號服務連及特種訊號連組成。
具體來說,第603偽裝工兵營配置了大量的充氣道具(包括M4“謝爾曼”、威利斯吉普、“長腳湯姆”155毫米重型榴彈炮甚至是飛機等等),只要用空氣壓縮機給它們充上氣,這些道具就能在幾分鐘的時間內變成栩栩如生的“真傢伙”。曾在“幽靈集團軍”中的成員回憶,只要給他們數小時的時間,就能建起一座大型機場、一個數十輛坦克組成的裝甲編隊,甚至連部隊露營地上的晾衣繩都能造出來!以德軍空中偵察的能耐,除非低飛貼著地看,否則根本識破不了這些精湛的偽裝。
■充氣結構的半履帶車及重型榴彈炮
■忙著佈置“謝爾曼”坦克編隊的第23司令部特遣隊官兵
而第3132特種訊號服務連與特種訊號連的成員相互配合,構建出一條虛假的“無線電通訊網路”。每一個無線電員都用不同方式傳送電報。而訊號連的操作員則負責模仿離開的操作員風格,這樣敵人就不會發現真正的部隊早已去了其他地方。
為了營造出更為真實的氣氛,第23司令部特遣隊還會常用“戲劇手段來增強欺騙效果。比如在車輛上塗上一些徽標,並讓這些有蓋半履帶車、卡車以環形方式行駛,僅在車尾坐上兩名全副武裝計程車兵,營造出“滿是摩托化部隊”的效果。一些敵軍特工、間諜、偵察兵容易出現的城鎮十字路口也會配有掛著“MP”(憲兵)字樣計程車兵,身邊總會跟著幾位“將軍”、“參謀”。為了讓這些部隊看上去更為真實,有時候上級還會調來一些真坦克、火炮來助陣。
據統計,整個第23司令部特遣隊在歐洲戰場上共執行20餘次任務,多數都是活躍在前線進行“巡迴演出”。1945年5月,德國宣佈投降,歐戰宣告結束。而第23司令部特遣隊也被秘密解散,成為了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直到1996年,美方才解密了第23司令部特遣隊的有關檔案,讓這支曾經的“幽靈集團軍”重現於世。而在2013年,他們的故事更是被搬上熒幕,成為PBS紀錄片《幽靈集團軍》的主角。
■名將巴頓也曾參加過欺敵行動,指揮不存在的“美第1集團軍”誤導德國人
■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公司(PBS)於2013年出品的紀錄片《幽靈集團軍》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