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時培磊
剛剛過去的九月份,對於青島明月海藻集團來說至關重要。經過兩年多的研發,公司研發的體內植入用超純海藻酸鈉完成了CDE(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登記備案,這標誌著體內植入級海藻酸鈉打破國外壟斷,開啟國產化之路,將帶動下游製品百億市場。
近年來,隨著山東加快海洋強省建設,海洋產業迎來快速發展,一大批像明月海藻這樣的企業脫穎而出成為行業“單項冠軍”“隱形冠軍”。深海軟管、鑽井隔水套管、三文魚養殖深海網箱、超純海藻酸鈉......山東海洋產業的一批批重大成果接踵亮相打破國內空白,跑出多個“第一”。
年產200公斤超純海藻酸鈉
將帶動百億級產業市場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要求山東要更加註重經略海洋,努力在發展海洋經濟上走在前列,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山東貢獻。2018年視察山東時,總書記對經略海洋、發展海洋經濟再次作出重要指示。
如何做好經略海洋的文章,對於明月海藻集團來說,他們是從一棵海藻開始的。作為一種極為珍貴的海洋生物材料,體內植入用超純海藻酸鈉可用於開發治療腫瘤、糖尿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高階醫療器械產品及生物醫藥製品。“如果我們卡在超純海藻酸鈉,下游的相關製品就沒法進行研究和開發。”據海藻活性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理化改性研究室副主任張德蒙介紹。
此前,美國IFF公司旗下Novamatrix系列超純海藻酸鈉是全球唯一商品化的組織工程級海藻酸鈉,非無菌產品售價109美元/g,無菌產品售價更是高達878美元/g。價格比黃金要貴出數倍,生產週期還比較長,超純海藻酸鈉的全球供應量非常有限,這成了制約下游產品研發的一環。“像日本一些企業,它們幾個月只能提供100克的產能。”
從建廠起,明月海藻似乎就肩負起了這樣一種任務,那就是破解原料進口短缺的難題。上世紀60年代,國際上中斷了向我國出口碘,為解決國民用碘及軍事用碘難題,1968年明月海藻集團的前身膠南縣海洋化工廠成立,成為當時國內第一批以海帶制碘為主的企業。
1998年公司開始實行改制,2004年組建成立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發展成為一家以大型褐藻為原料提取海藻生物製品的高技術企業,圍繞海藻活性物質的深度開發和應用,拓展出現代海洋基礎原料產業、現代海洋健康終端產品產業以及海洋健康服務產業三大產業板塊,形成了擁有海藻酸鹽、功能糖醇、海洋功能食品和動物營養、植物營養產品、海洋化妝品、海洋生物醫用材料等藍色產業板塊藍色產業集團。
隨著醫藥技術的不斷開拓,腫瘤、糖尿病等困擾人類的重病開始向海洋尋藥方,超純海藻酸鈉至關重要。
2018年,山東加快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迎著海洋強國戰略的東風,抓住青島市打造國際海洋中心城市戰略、青島西海岸新區建設戰略機遇,明月海藻開始了超純海藻酸鈉的技術攻關及建設。
經過2年工程技術攻關及建設,明月海藻在2020年7月建成國內首條年產200公斤體內植入用超純海藻酸鈉生產線並於8月順利投產,成為國內首傢俱有體內植入用超純海藻酸鈉生產能力的企業,有效填補國內市場空白。
據瞭解,該企業目前超純海藻酸鈉生產線設計產能每批次2公斤,年產能為200公斤,可滿足100萬人份腫瘤栓塞製劑、體內藥物緩釋製劑等產品應用需求,直接經濟效益可達2億元,帶動下游藻酸鹽植介入製品百億市場。
下一步,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將重點聚焦於海藻酸鈉及製品體內降解、消融過程及負載活性成分的釋放特性研究,為藻酸鹽在體內填充、封堵,藥物、細胞載體等各種應用場景、型別產品的開發提供更深入的支撐,推動我國海洋生物醫用材料持續走在世界前列。
從輸水到輸油軟管耗時四五年
一個專案就曾做上千次實驗
加快海洋產業佈局,山東湧現了一批像明月海藻這樣的企業,一批批打破國內空白的技術和產品相繼亮相。在濱州海忠軟管制造有限公司的展示區,數十種不同結構、大小的軟管分佈排列著,這些產品主要是用於輸氣、輸油。
作為國內首家制作深海軟管的企業,海忠軟管從輸水軟管做起,輸油、輸氣軟管則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從輸水到輸油輸氣,可謂是0到1的區別,其中的困難,海忠軟管總經理唐光盛深有體會,四五年的時間,為做一根合格的軟管,他們不停地驗證,一項一項技術難題被攻克,在2010年,公司終於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補了海洋軟管中國製造和應用的空白。
迄今為止,海忠軟管公司已經生產併成功投入使用的注水、輸油、輸氣及混輸軟管共計400公里。2017年,在取得相應的設計、生產資質後,公司完成了馬拉西亞幾個油田的輸油軟管供貨專案,將中國製造推向世界。
軟管技術突破的背後是公司對科研攻關的重視和大力投入。為突破國外壟斷和技術封鎖,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技術創新和研發,僅在實驗室和試驗裝置上的投入就超過2000萬元,建立起了全國首個海洋軟管管體材料試驗中心和原型試驗車間,實驗和試驗裝置合計超過100臺套,滿足了國際標準對海洋軟管規定的全部材料實驗和原型試驗的實驗要求,經過層層實驗,才取得了最終成果。“單單鎧裝層研發這一項,海忠軟管就做了上千次實驗,消耗了200噸鋼材。”
首根國產深海隔水套管
一線員工的小發明不勝列舉
當然,光靠砸錢和引進裝置創造不出一個偉大的企業,企業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背後,更是科研人員對自我的一次次突破,成千上百次的失敗往往才能成就一個創新成果。
2017年4月28日,中國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海洋石油982”在大連成功出塢下水,前往南沙群島作業。該鑽井平臺的設計可以抵禦百年一遇的惡劣海洋環境。這一利器有一個關鍵部件,叫海洋深水隔水管,在鑽井過程中,將海水與鑽頭隔離。
而該深海隔水管的製造商是位於濰坊的豪邁公司。提起豪邁,很多人熟悉的是公司製造的輪胎模具、氣門芯,但卻不知豪邁在深海隔水套管領域也是隱形冠軍。
豪邁始創於1995年,資產從當初的100萬元,負債96%,到現在總資產109億元,佔地4500餘畝;員工隊伍從當初的34人,壯大到今天的19000多人;從第一年虧損18萬到今天年納稅7億元;產品從承攬零星加工發展到輪胎模具、氣門芯和風電變速箱箱體三項世界冠軍,輪胎模具出口額佔國內同類產品的90%以上;從小作坊起步,到如今擁有47家子分公司,轄1家上市公司、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海外公司,形成了覆蓋全球的生產和服務體系。
2010年,豪邁進入海工油氣行業,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海底採油樹、海底井口裝置的生產基地和“隱形冠軍”,市場佔有率達40%-50%。
短短十來年,豪邁何以取得這樣的突破,豪邁創新的動力來自於哪裡?被問及這個問題時,豪邁油氣海工專案國外市場開發負責人陳夢婷笑著說:“因為有我們。”
的確,深海隔水套管的成功研發離不開豪邁人的鍥而不捨和各出其力。“我們有工程技術中心,近百人的研發團隊,工廠這邊也有大量的裝備研發人員,包括我們廣大的一線員工,都在無時無刻不再進行大量的創新。公司形成了全員創新的機制和文化。”豪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唐立星介紹。
深海隔水套管作為鑽井平臺重要的一環,曾有企業花費了七八年時間,但未成功。雖然風險很大,但不介入研究,我們就永遠掌握不了這項技術。2015年,豪邁開始攻克深海隔水套管技術難題,團隊成員雖都是業務骨幹,但對做深海隔水管道都沒有成熟的技術和經驗,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隔水管道專案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焊接工藝評定。專案涉及11種焊評,最難突破的是4130管件與鍛件的焊評。客戶的焊接規範、驗收標準都極為苛刻,當時國內尚無透過該焊評的廠家。
24小時不停,迴圈試驗,先後更換過25種焊材,進行了200多套實驗,持續了將近一年才最終通過了該焊評。像這樣的技術難關還有很多,兩年多的時間裡都被團隊一個接一個克服了,生產一線的師傅也是腦洞大開,創新的火花不斷閃現。
很難想象,剛開始裝配隔水管,是用兩部行車抬著慢慢穿入,效率低,對油漆破壞也很嚴重。後來,裝配工序的師傅們反覆討論,想出了一個招數:在行車輪胎旁鋪上鐵軌,保證了管子水平直線穿入。這樣保住了外觀,效率也從兩人每天一根到每天三根。
有一種輔管,介面的凹槽要加上密封圈,後來客戶提出新要求,密封圈要取出來。但管口細,工具放不進去,怎麼取?一個小小的密封圈竟然成了大難題,眼看工期到了,大家心急如焚。
此時一位師傅靈機一動,製作出了一種小小的工裝,手指輕輕一勾,密封圈就完好取出來了,為公司節約成本十幾萬元。類似的小小改進和發明不勝列舉,看似不起眼,卻大大加快了研發進度。
正是在全員創新的浪潮下,豪邁人懷著“只要努力去做,結果總不會太差”的信念,迎來了勝利的曙光。2016年8月,豪邁製造的“海洋石油982”隔水套管首件,正式通過了認證。
歷經六年研發
實現了國產海水三文魚養殖零突破
深耕海洋產業,實現重大專案零突破的背後是企業咬定青山不放鬆,甚至是破釜沉舟的勇氣。今年6月份,黃海領域,700多噸國產高品質三文魚打撈上岸,很快被搶購一空,不到30個小時候,已經出現在了市民的餐桌上。
這標誌著我國首次規模化養殖高價值魚類取得成功,打破了三文魚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了國產海水三文魚養殖“零”的突破。
被國際美食界譽為“冰海之皇”的三文魚肉質鮮美,營養豐富,但作為冷水性魚類,其“好吃難伺候”,生長水溫不超過15度,而我國海域水溫普遍在20度以上,不適宜三文魚生長。
這種局面直至黃海冷水團被發現。海水低層冷水團為三文魚的養殖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但由於沒有成熟的技術條件和資金支援,利用冷水團養殖三文魚的計劃一直被擱淺,其中深海智慧化養殖裝備尤其關鍵。
如何破解三文魚養殖的技術難題,這需要產學研共同發力。2015年,由萬澤豐漁業有限公司出資,中國海洋大學與湖北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設計的全潛式智慧網箱專案應時而生。
2018年,全世界最大的全潛式智慧網箱——“深藍一號”啟用,裝備於黃海冷水團三文魚養殖專案。這座相當於40個標準游泳池大小、質量超過1500噸的“巨無霸”,總投資1.15億元,設計研發突破了總體設計、沉浮控制、鯊魚防護等多項核心技術,是我國在深遠海漁業養殖裝備自主設計研發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具有完全獨立的智慧財產權。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三文魚專案啟動以來,經歷了很多次的失敗,一直到2021年才嚐到了甜頭。“2017年養殖網被鯊魚咬破損失慘重,2018年修復磨損裝置,2020年又遇疫情,直到今年六月我們才將第一批三文魚捕撈出來。”萬澤豐常務副總經理李澤明感慨,他們開始也沒想到會這麼久才能看到成效,該專案光智慧養殖網箱就投入了1.15億元,中間經歷了6年的出魚空檔期。“這個專案是邊幹邊投入,投入越來越多,就必須得幹下去,不然前面的投入就全沒了。”
我國深海養殖三文魚實現零突破,有專注堅持的因素,也有企業突破自我的壓力的因素,當然,回報也是豐厚的,隨著專案在未來進行復制擴增,前景不可限量。據瞭解,我國三文魚每年的進口量在10萬噸左右,而今年“深藍一號”產了不到800噸。“目前僅僅把國內的需求填滿,我們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深藍一號”所在的黃海冷水團,已經成為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由山東深遠海綠色養殖有限公司建設,是農業農村部批覆的全國首個國家級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目前,該專案已納入國家“藍色糧倉科技創新”、山東省“十四五”規劃和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試驗區分為甲、乙兩個區域,總面積553.6平方公里,底層海水溫度常年保持在12℃以下,適宜鮭鱒魚等三文魚的生長。
專案按照“專業化聚集、叢集化推進、園區化承載”的發展思路,以陸上、近海、遠海接力養殖為基礎,建設全球首創的“陸基產業園區+深遠海產業園區”陸海產業叢集式發展的新模式。
山東深遠海綠色養殖有限公司常務副總湯慶凱表示:“在未來的3-5年內,圍繞著三文魚的養殖,育苗,包括飼料,精神加工和高階裝備的研發和製造,打造一個全產業鏈條的示範工程,同時也能夠為全國的深遠海綠色養殖提供一個可複製的經驗,推動我國深遠海養殖發展更上一個臺階,也實現我們傳統漁業的轉型升級。”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