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份審議了長達一年之久的重磅戰略規劃,終於公佈了!
10月20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正式釋出,從定位到目標,從城鎮化建設到產業經濟,從交通體系到生態體系,全文2.5萬字覆蓋社會經濟各個方面。
2016年4月,《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釋出,中國正式迎來西南地區增長極。
2020年1月,高層首次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法改變,戰略地位再次得以提升。
2021年3月,“十四五”規劃中提到,最佳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群的城鎮化戰略格局,成渝躋身國家戰略第一梯隊。
中國經濟第四極的位置,也得以最終確立!
成渝雙城經濟圈,規劃範圍包括四川省內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等15個市,重慶中心城區、南川、永川等27個區縣和開州、雲陽的部分地區。
很明顯,成都、重慶中心城區是兩個“核心”。
那麼檔案又是如何定位成都和重慶的呢?
成都。以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為統領,厚植高品質宜居優勢,提升國際國內高階要素運籌能力,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創新體系、城市治理體系,打造區域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國際門戶樞紐,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區域輻射力。高水平建設天府新區、西部(成都)科學城等,形成“一山連兩翼”城市發展新格局。
重慶。以建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範例為統領,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中先行先試,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慧化、人文化現代城市,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門戶樞紐,增強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影響力和區域帶動力。以長江、嘉陵江為主軸,沿三大平行槽谷組團式發展,高標準建設兩江新區、西部(重慶)科學城等,重塑“兩江四岸”國際化山水都市風貌。
成都的宜居優勢、區域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國際門戶樞紐,其實都在情理之中,其優勢也正在於此。
成都的定位很全面,而重慶的定位則更有側重,尤其是兩個中心的定位。
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這與重慶本身的製造業實力緊密相關。以兵器製造、汽車、電子裝置、材料製造為主的重慶,是西部地區的工業重鎮。
比如膝上型電腦,2020年重慶筆電產量突破7000萬臺,產值突破3000億元,連續7年全球產量第一。成都和重慶二者的產量總和,佔到全國40%上下。
西部金融中心給到重慶,有些許出乎意料。在檔案中的金融建設部分提及:
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支援重慶開展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和業務創新。支援開展共建“一帶一路”金融服務。開展本外幣合一賬戶試點。支援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探索開展跨國企業集團本外幣合一跨境資金池等試點業務,支援在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人民幣海外投貸基金。
一直傳聞的西部證券交易所,不見一字,只有區域性股權市場制度創新稍顯安慰。
再仔細觀察兩個核心的定位,成都有的重慶沒有,重慶有的成都沒有,上面的意思也很明顯:
不要再爭奪孰高孰低,錯位發展,共建合作,才是共贏之道。
2
成渝城市群規劃已出,但還有終極一問:
成渝會成為中國經濟的第四極嗎?
2020年,七大城市群GDP總量對比,長三角一騎絕塵,以20.4萬億遙遙領先。
長江中游、珠三角兩個城市群的較量十分激烈,差額只在50億元上下。但如果考慮到珠三角的範圍只包括廣東9個城市,其內部結構的質量,不言而喻。
而成渝,只以6.8萬億的總量排在第六位,甚至不及中原城市群的8.1萬億。
從2020年的地均GDP看,珠三角則以1.5億元強勢領先,長三角以9657萬元排在第二位。
兩個超級城市群之後,其他5個城市群表現相差無幾。京津冀和成渝,排在三、四位。
從2020年的人均GDP看,珠三角和長三角都超過13萬元,依舊排在前兩位。京津冀和長江中游都超過7萬元,而成渝以6.3萬元只能排在第五位。
從七普人口規模看,大灣區的人口吸引力無可匹敵,十年增長2190萬人高居第一。長三角增長同樣接近2000萬人。
而成渝的人口吸引力顯然比不上兩大超級城市群,但647萬的人口增量還是超過了京津冀,實屬不易。
差距很明顯,但成渝也有其他的優勢。
比如資金總量,成都和重慶彙集的資金總量都超過4萬億元,僅次於北上深廣杭,位居全國第六、七位,也比南京、天津、武漢等城市高出不少,二者之和甚至超過了武漢+西安+鄭州。
西部地區的大量資金,都彙集在兩個核心城市中。
當然,成渝的另一個優勢在於其地理位置。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都是沿海城市群,而成渝位於內陸,處於長江經濟帶和包昆通道的交匯地帶,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戰略地位優勢明顯。
而對於遠在內陸的西部地區來說,成渝地區的崛起,對輻射西部地區、縮小東西部差距也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儘管與其他三大城市群各方面都有差距,但西部地區非常需要一個增長極來支撐,而成渝是唯一的候選人。
“中國經濟第四極”的說法,並不為過。
3
但成渝想要做到中國第四極,還需要解決許多難題,其中最大的一個,便是成渝兩個核心之外的地區塌陷。
可以明顯看到,除了重慶和成都,再無一個城市的GDP超過4000億元,即便是第三的綿陽GDP也不到成都的五分之一,與萬億級的兩座核心城市差距過大,從而造成“中部塌陷”。
人均GDP上,也只有成都、攀枝花、重慶3個地區超過7萬元,其餘大部分城市都在4-5萬元上下。
這與其他三大城市群良好的城市階梯有明顯區別。比如京津冀除了京津之外,還有石家莊、唐山、雄安新區;比如長三角除了上海之外,還有蘇錫常、南京、杭州、合肥等一眾經濟強市;比如珠三角除了廣深之外,還有香港、東莞、佛山。
三大城市群形成的模式可謂“眾星捧月”,而成渝經濟圈的現狀則是“雙月爭明”,周圍則黯淡無光。
而這也是成渝經濟圈與其他城市群相比,競爭力較弱的地方。
規劃中針對“中部塌陷”的問題也提出:
推動重慶、成都都市圈相向發展。強化重慶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互動……
推動渝東北、川東北地區一體化發展。支援萬州建設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支援南充、達州建設川東北區域中心城市……
推動川南、渝西地區融合發展。支援宜賓、瀘州建設川南區域中心城市,推動內江、自貢同城化,帶動雙城經濟圈南翼跨越發展。
多點開花,互動合作,才是未來發展的長久之計。
期待成渝,再次升階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