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時代變了,時間節點就是改革開放,開啟國門迎進來的不僅是更先進的生產方式,也有更現代的生活方式,以及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的改變。特別是各種新資訊科技、網際網路的適時出現,更是為變革加入了催化劑,讓身處其中的我們在極短的時間裡經歷了幾代人都無法體驗的豐富經歷。
這種改變是轟轟烈烈的、也是潤物無聲的。從物質到精神、從思想觀念到行為方式堪稱前所未有的、全方面的、巨大而又深刻的變革。因為一切來得太快、太猛烈,讓人還來不及消化就被潮流裹挾著衝向下一個潮頭。
作為八零後應該是感受是最真切也最深刻的,因為是真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一步步走過來的,確切的說我們就是改革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推進者。我們被時代所塑造也在塑造著這個時代;我們被歷史記錄,我們也在創造著歷史。
(二)
如果現在讓我回想小時候的美好,大概能夠想到最多的就是那時候的自由。不必像現在的孩子一樣每天被各種的功課和課外補習所團團包圍,僅有的一點休閒和娛樂也是對著各種的螢幕。一方面他們的物質條件確實要優於我們童年好多,但另一方面又感覺他們真的過得沒有我們快樂。
那時候的物質是匱乏的,最明顯的一個表現就是對於過年的不同感受。記得我小時候臨近過年的時候,那種期盼和渴望的心情真的無法用言語來表達,而樂趣就是獲得平時無法享受和得到的物質待遇,比如好吃的、好穿的以及好玩的。
一年僅有的一次可以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煥然一新的機會就是在過年的時候,大年初一穿上嶄新的一套新衣去親屬家拜年,拿到雖只能短暫擁有、最終仍要上交的壓歲錢,心情也是無比的暢快,對於這樣的享受現在的孩子都已經無法擁有了。
(三)
物質的豐富程度和幸福感的獲得並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絡。幸福的獲得關鍵在於慾望的生成和滿足,但物質條件不是很好的時候,能夠生髮的慾望要求也會很低,就像一個乞丐他最關心的是這塊肉能不能吃到、可否把肚子填飽,至於是三分熟還是九分熟、營養和味道如何,根本就不重要;就像一個在沙漠裡行走了兩天而滴水未進、口乾舌燥的人和一個在咖啡廳裡吹著空調、聽著音樂、用湯勺攪拌著眼前香氣四溢的咖啡的人,顯然他們對於水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除了物質以外同樣對人們幸福感獲得有著重要影響的就是情感和精神滿足。不得不說現在城市裡人口的密度在增大,但人和人的距離卻在疏遠;聊天、交友的軟體越來越豐富,可是人們之間深入的交流卻越來越少; 人們在斤斤計較著維護一份情感所需要花費的成本,以至於很多人選擇單身或者情願做個丁克家庭。
小時候絕大多數的家庭都談不上富足,有限的收入都要算計著花費,肉是逢年過節或者有親朋好友登門時才有的特殊待遇。但當時毫無疑問人和人之間的相處卻是極為融洽的,無論是親朋還是鄰里之間交往得很頻繁且真誠。彼此的收入差距並不大,生活方式也很接近,三觀和為人處世也沒有太大的差異,所以無論是溝通還是相處相對都比較容易和簡單。
(四)
現在人們的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物質生活都得到極大的改善,但與此同時人們的貧富差距也急速的拉大。因為區域、行業、職業的不同導致的經濟狀況有巨大的差距,形成了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階層的家庭環境以及教育水平的差異進一步拉開了彼此的差距,使得人們的認知水平和社會實踐能力進一步分化,思想和觀念也發生越來越多的分歧,所以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就同一個問題有那麼多迥然不同的聲音,嘈雜又繁亂,難以達成一致和共識。
利益訴求的多樣化、關注點的分散以及個性化和自我價值的強化,都在讓人們越來越難以形成統一看法和意見。人和人之間溝通的難度在加大,融洽的相處也變得愈發困難,宅家和獨處成為更多人的選擇,在日本已經形成一股潮流,這股趨勢在當下的中國也漸成為一種流行。
人們從在集體中尋求歸屬感和展現自我價值,慢慢的轉向從自我的內心出發,關心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從在宏大敘事中找尋生命的意義轉向對自我心靈的探索,人們前所未有的把自我的存在感和價值感擺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這大概是活的最自私的一代人,也是活的最務實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