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開始學做菜的時候,只有一個目標:不鬧肚子就行。後來,在經歷了菜煮不熟、把菜炒焦、菜做得不夠吃等一系列困窘往事之後,我終於“學有所成”——煮的菜能吃、吃不壞肚子、也能吃飽。這讓我媽感到異常欣慰,她覺得以後我出去自立門戶至少不會餓死了。
但那時候的我做菜水平真的是很一般,至少不咋好吃。當時作為一個廚房小白,怎麼讓菜變得好吃,成為我的一大難題。為此,我請教了有多年廚房經驗的奶奶,希望她能傳授我一點做菜的小秘訣。奶奶果然不負我所望,教會我了許多做菜的知識,比如她常常掛在嘴邊的“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就讓我受益匪淺。很多人並不知道“魚不蒜,牛不韭,肉不姜”是什麼意思,下面我就給大家解釋一下吧!
首先,我們來看看“魚不蒜”。魚作為一種海鮮,本身具有腥味。有一些廚房小白為了做魚的時候減少腥味,會用大蒜給魚去腥。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因為大蒜的祛除性太強了,用它給魚去腥味,雖然可以把魚身上的腥味都祛除,但也會把魚本身的鮮味去掉,這是得不償失的。所以,當我們烹飪魚的時候,千萬不要放大蒜,否則做好的魚渾身上下都是大蒜的辛辣味,反而令人喪失食慾。
有一次,我還不知道“魚不蒜”的道理,所以在煲魚湯的時候放了一些大蒜。沒想到,魚湯煲好了,我一開啟鍋蓋,一股濃濃的蒜味撲鼻而來,絲毫聞不到魚湯的鮮味,這可把我氣壞了!一鍋好好的魚湯就這樣被大蒜給毀了!
接著,我們來看看“牛不韭”。韭菜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韭菜炒肉也是一道家常菜。但是韭菜和肉的搭配也是有講究的,比如我們會做韭菜豬肉餡餃子,卻很少會做韭菜牛肉餡餃子。這是因為韭菜和牛肉都是容易令人上火的食材,放在一起常常會引起人的口腔問題,如嘴角炎症、口腔潰瘍等。當然上不上火可能也跟個人體質有關,有些人常常吃韭菜炒牛肉或是喝牛肉韭菜湯,身體也沒出現啥毛病。
不過,如果一定要做韭菜和牛肉搭配的菜,需要注意烹飪方式。因為牛肉煮的時間一般比較長,如果在煮牛肉的同時就下韭菜,很容易把韭菜做老了,那時菜餚的口味就不咋好了。
最後,我們來看看“肉不姜”。說到“肉不姜”,首先我們要明確,這裡的肉是指豬肉。姜又名生薑,是一種根莖類植物,常常用作配菜。姜本身是辛辣的,用姜做菜往往會使菜餚帶有一股兒濃郁的生薑味。跟姜其名的配菜是蔥和蒜,蔥薑蒜組合在我們的廚房裡一定不少見。
很多人在炒豬肉之前,喜歡把豬肉先醃製一下,用來醃製的醬料常常包括蔥、姜、蒜、料酒和醬油等。往往這個時候,豬肉本身的肉香就被生薑的辛辣味給蓋住了,肉沒肉香,又怎麼稱得上是好吃的肉呢?所以,在此建議大家炒豬肉的時候,為了保持豬肉的鮮美,最好不要放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