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江銷聲匿跡多年的“䲘”,近年來頻頻出水:
是的,就在10月25日,當研究人員進行生物資源監測的時候,意外發現一尾䲘,地點就在長江虎口江段。可能對於不少人來說,䲘這種魚類動物還是比較神秘的,因為在2017年以前,䲘曾長達近10年時間消失在大家的視線中。
說長江銷聲匿跡多年的“䲘”近年來頻頻出水一點也不誇張,因為每一次都不是專門去監測䲘的數量,但已經有6次無疑在長江流域江段發現它的蹤跡,而且,在2020年12月時候,還一次發現了7尾䲘,當時的監測點是長江公安江段。
在長江,䲘原本也和諸多其他珍稀動物一樣,數量並不算少,但後來也因為各種原因開始變得十分稀有,甚至一度多年都難得看見一尾,但近年來卻又頻頻出水被發現,這說明了長江裡的水生生物資源的確正在發生變化,而且是變得越來越好的模式,那些原本已經衰退到快要滅絕的物種等來了種群延續下去的轉機。
䲘變多了,與長江禁捕有多大關係?
家住長江邊的人應該都知道,長江禁捕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以前也在禁捕,只不過範圍沒有“長江十年禁漁”那麼大,時間一般也就幾個月,當然,保護區除外。
在過去的多年時間裡,䲘同樣也因為江湖阻隔、人類過度捕撈,以及棲息地環境發生退化而變得數量極少,以至於曾經有䲘分佈的多個區域都找不到它們的蹤跡,雖然在潘陽湖等地有采集到零星樣本,但也不是什麼公開報道。這種情況其實與長江洄游刀鱭比較相似,它們的數量都一度變得很難被發現,但最後又都透過禁捕開始數量變多。
研究人員表示,䲘的數量從常見,發展為十分稀有,再到被大家頻頻發現,這是個體發展趨勢,也是諸多長江水生生物呈現出的狀態,這與2017年保護區禁捕,以及後來實施的長江全面禁捕都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那些生命週期原本就不長,且棲息地又儲存著的珍稀魚類種群,它們種群的數量也都在逐漸恢復中。
在長江裡面有不少珍稀動物,比如有 “微笑天使”之稱的長江江豚,也有人叫它們江豬,模樣長得也是非常可愛了,且十分幸運。僅僅是在長江實施十年禁漁的第一年,就在多個江段檢測到數量有上升趨勢,市民還有機會在城市中心親眼看到江豚一家五口在江面戲水玩樂,截至目前,整個長江江豚種群的數量還是有一千多頭的樣子。
長江禁漁十年之久,白暨豚是不是也有救了?
但是,長江裡有的珍稀動物已經滅絕了,比如長江白鱘就在2019年的時候滅絕了;有的雖然沒有宣佈滅絕,但已經多年沒有發現個體,比如僅生活在長江中下游水系的白暨豚;而大家都十分關心的野生中華鱘,雖然有發現親魚抵達產卵場,但也已經連續幾年沒有監測到自然產卵,不免讓人擔憂它們的情況。
你可能很難想象,在過去的這些年,中華鱘的人工放流數量已達幾百萬尾,不過,研究結果顯示放流規模還不夠大,以至於放流的這些中華鱘,對野生中華鱘種群的貢獻,很可能還不到1%,當然,這與早些年放流技術也有限有關,育苗太小自身成活難度都比較大。
而白暨豚的情況就更復雜了,因為在2006年的時候,多國專家就一起專門去長江考察過淡水豚的情況,但當時沒有發現白暨豚的蹤跡,這也是為什麼會有白暨豚基本絕跡的說法。不過,任何一個物種被宣佈滅絕都需要足夠的依據,所以即便我們已經連續多年沒有發現白暨豚,但 IUCN 也暫時沒有宣佈白暨豚滅絕。
所以,每次長江有什麼珍稀動物現身,又或是什麼本來罕見的動物變多了以後,都難免讓大家想起白暨豚。不可否認,白暨豚這些動物的數量減少,的確與棲息地範圍縮減有關,而這一點又與我們人類脫不了干係,尤其是在上游修建大壩,的確會對它們產生較大影響,包括其他具有洄游性的魚類動物也是一樣。
沒有辦法,我們需要把長江的水資源利用起來,如今大家也已經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所以才會去專門修建魚類動物的專屬通道,專家們也在盡力在人和動物和諧共處中找到一個平衡。
像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其實也一樣,目的也是為了讓動物們有更多時間可以多繁衍幾代,避免魚類資源進一步縮減,至於白暨豚是否會再次現身,又或是十年以後是否還要繼續禁漁,這個問題也就只有到時候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