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中國的古堡,山西一定是數量最多、分佈最密集、且建造品質最高的一個省份。這種優勢或因為古時山西戰爭頗多且地形多山和相對封閉,當地百姓利用這種特殊的地勢建造了可以自保的堡壘,因此直到如今三晉大地之內的古堡存量依然豐富,展示著厚重的歲月。
地處介休綿山北麓的張壁古堡就是山西眾多古堡中閃耀的一顆明星,古時張壁古堡就是介休通往綿山的必經之路,加之張壁古堡三面臨溝,一面靠山,極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讓它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張壁古堡和很多山西古堡一樣,不單單只是作為軍事之用,同時也作為民用,如此特色的作用讓古堡的旅遊看點極其豐富。
地上明堡、地下暗道、琉璃製品、古街老巷、民居寺廟等現存的古堡景點,都詮釋著這座厚重的張壁古堡在經歷了歲月洗禮後的滄桑面貌。
張壁古堡第一讓我驚喜的就是這裡的佈局:整個張壁古堡地面上的建築東西長374米、南北長244米的扁長方形,古堡內呈S形的主街更是蔚為壯觀。
俯瞰整個古堡的話,老街、文昌閣、空王佛行祠、真武廟、三大士殿、呂祖閣、二郎廟、關帝廟、興隆寺、可汗王祠井然有序的按照中國傳統古代星象和堪輿理念建造,如此精良的佈局堪稱是“中國星象第一村”。
按照碑刻記載,這條老街在清道光五年,村民集資1800兩白銀用紅條石鋪設而成,近200年過後,這些紅色的石面因雨水的沖刷顯得格外的古樸,行走在上面的時候別有一番風味。
張壁古堡第二讓我驚喜的就是這裡的琉璃製品:作為琉璃之鄉的介休而言,當你旅行至此的時候幾乎處處可以看到琉璃的存在。據說曾經故宮的琉璃工匠中不少都來自於山西介休,可見介休的琉璃燒製工藝有多精湛,在張壁古堡這裡同樣體現出來了。
張壁古堡的不少建築中都可以看到琉璃的存在,尤其是空王佛行祠、真武廟、二郎廟三座古廟中的琉璃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始建年代不詳重修於明萬曆41年的空王行祠殿堂頂部幾乎全部使用琉璃裝飾,藍綠黃幾乎成為介休琉璃的主色調,龍風呈祥、神勇的天將、可愛的吻獸等造像栩栩如生,精美程度絲毫不遜色於介休市區的后土廟。
當然比殿頂更為珍貴的則是藏在前廊兩側的兩尊琉璃碑,燒製於萬曆年間,碑高二百五十釐米,寬六十八釐米。碑額螭首為黃藍兩色的雙龍戲珠,碑身通體孔雀藍色,碑文字使用的黑釉書寫。如此的琉璃碑在中國可謂是非常罕見,可謂是稀世珍寶。
殿堂內部雖沒有琉璃裝飾,但彩塑同樣非常精緻,造像栩栩如生,尤其是佛像後面的背光中的懸塑更是巧奪天工,可見介休的工匠不僅在琉璃方面講究,在彩塑方面同樣有著極高的造詣。
張壁古堡第三讓我驚喜的就是這裡的戲臺,不大的張壁古堡中居然藏著三座戲臺,分別是關帝廟戲臺、二郎廟戲臺以及可罕廟戲臺。
三座戲臺各有特色,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的關帝廟戲臺最巧妙的地方就在於戲臺與山門功能合體;面闊三間的二郎廟戲大梁上還可以看到“清乾隆十年修建”字樣;而在張壁古堡中最老戲臺-可罕廟戲臺中還可以看到興盛於遼代的“移柱減柱”構造法,就連國家大劇院的中國古代戲臺博物館都館藏了這座戲臺的微縮版。
可以說張壁古堡不論是琉璃工藝、古堡構造、古民居、地下堡壘抑或是古戲臺,都讓張壁古堡景區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狀態。(作者:馬且停,人生在於行走,旅途需要記錄!)
張壁古堡旅遊貼士:
怎麼去:介休火車站旁邊有個公交站(就在立交橋旁邊),乘坐301路公交車可以直達張壁古堡景區門口,每半小時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