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美食佔據了重要的一部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各個民族都流傳著屬於他們的也屬於世界的“舌尖美味”,這些美食變成了一種財富,滿足了我們日益挑剔的味蕾,也讓我們在逐漸多元化的社會生活中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美好與溫暖。
紅的、黃的、藍的、綠的、紫的……在雲南省紅河州河口農場7隊的一戶職工家中,五顏六色的花米飯瞬間吸引了我們的注意。按照慣例,河口新興文藝隊的隊員們在每週三愛衛活動結束後,都會結合實際開展一些民族活動。這一週的主題便是製作壯族特色美食花米飯和糯米粑粑。
文藝隊隊長駱開芬表示,開展這樣的活動可以增加大家的凝聚力,提高大家的積極性,城市美化了,大家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駱大媽告訴我們,花米飯是壯族的特色美食,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只有每年的三月三和六月節才能吃到。而花米飯的製作過程繁瑣,要提前將採摘回來的各種植物染料進行清洗和搗碎,挑選優質糯米,用植物汁將糯米浸泡上色,然後小心地把不同顏色的米飯捧進蒸鍋裡,用柴火慢慢蒸,一段時間後,七彩花米飯就可以出鍋了,頓時,整個村子處處都飄蕩著一股花米飯的清香。
五顏六色的花米飯給了人們無限的遐想,也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嚮往,在世代相傳中,製作花米飯也逐漸成了壯家人神聖而虔誠的信仰,他們用花米飯寓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生活的儀式感一覽無餘。
除了花米飯,駱大媽等人還做了糯米粑粑,他們把糯米粉揉成麵糰,用手掌壓成薄餅的形狀,然後分別加入豆沙、芝麻、紅糖等餡兒,再用洗乾淨的芭蕉葉包裹起來,放到鍋裡蒸,活動現場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文藝隊隊長駱開芬說:“透過製作民族特色美食,帶動大家積極參加活動,給生活滿滿的儀式感,提高大家品美食、愛生活意識,讓民族美食文化發揚光大”。
“吃”是生活最大的哲學,每一個普通的日子,都可以因為不同的食物而變得有趣和值得紀念,而在這些特色民族美食麵前,我們更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美好和溫暖。(文圖/河口縣融媒體中心 梁忠瓊 肖雨 王靜)
來源: 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