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是歷代醫家臨床診病經驗的積累,它的理論和方法起源很早。公元前五世紀著名醫家扁鵲就以“切脈、望色、聽聲、寫(猶審)形”等為人診病。 在《黃帝內經》和《難經》中,不僅奠定了望、聞、問、切四診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而且提出診斷疾病必須結合致病的內外因素全面考慮。《素問·疏五過論》指出:“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
中醫基礎診斷簡單說就是四項:診法;診病;辯證;病案。
診法,也就是我們中醫診察收集病情資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聞問切四診。
其中“望診”是醫生運用視覺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態、舌象、頭面、五官、四肢、二陰、面板以及排出物等,以發現異常表現,瞭解病情的診察方法。(舌診也屬於望診之一)
“聞診”是醫生運用聽覺診察病人的語言、呼吸、咳嗽、嘔吐、噯氣、腸鳴等聲音,以及運用嗅覺嗅病人發出的異常氣味、排出物的氣味,以便了解病情的診察方法。
“問診”是詢問病人有關疾病的情況,病人的自覺症狀,既往病史、生活習慣等,從而瞭解患者的各種病態感覺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診療等情況的診察方法。
“切診”是醫生用手觸按病人的動脈脈搏和觸按病人的肌膚、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測知脈象變化及有關異常徵象,從而瞭解病變情況的診察方法。
診病,亦稱辨病,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綜合分析四診資料,對疾病的病種作出判斷,得出病名診斷的思維過程。
辯證,“證”是中醫學的一個特有概念。
辨證的過程,是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等理論為依據,對透過望、聞、問、切四診所蒐集的症狀,體徵等資料進行綜合、歸納、分析、推理、判斷、辨明其內在聯絡,以及各種病變相互之間的關係,從而認識疾病,作出正確的診斷。
中醫辨證主要有八綱辨證,病因辨證、氣血精津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等。其中八綱辨證是各種辨證的總綱。這些辨證方法雖然各自的特點和側重不同,一般在臨床應用中是可以相互聯絡、互相補充的。
其中病因辨證是側重於從病因的角度去辨別症候,是外感病辨證的基礎,而臟腑辯證主要適用於內科雜病的診斷和治療,是各種辨證方法的基礎。
六經和衛氣營血、三焦辨證主要適用於傷寒、溫病的診斷治療。
經絡與氣血津液辯證,是臟腑辯證相互聯絡的,是互相補充的一種辨證方法。另外現在由於經方的興起,也有體質辯證,就是根據人的體質,分為氣虛、陽虛、肝鬱、血瘀、寒性和溼熱型體質,可以作為臟腑辯證的一種補充。
比如說:陽痿,透過診法,診病已經確定你屬於陽痿,這時候就需要辯證,你屬於哪種證型,比如你胸肋脹滿,辯證為肝氣鬱結型陽痿;陰囊潮熱,瘙癢辯證為肝經溼熱型陽痿,陽痿是在診病時診出來,而肝氣鬱結,肝經溼熱就是中醫上的“證”。
病案病案,又稱病歷,是臨床有關診療等情況的書面記錄。
病案要求把病人的詳細病情、病史、診斷和治療等情況,作如實地記錄。
病案是醫療、科研、教學、管理及司法的重要資料。病案書寫是臨床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因而也屬於中醫診斷的內容之一。
總之,疾病的病情變化極其錯綜複雜,我們要在千變萬化、紛紜複雜的表現中,抓住疾病的本質,對病、證作出正確判斷,除了應該熟悉中醫學的理論與知識外,還要遵循中醫診斷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