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源自:不相及研究所
在廣東吃飯,可以不吃雞,但必須要燙碗。
就像基督徒的餐前禱告,瑪雅人種地前的祭祀,只要是出現在這片土地上的餐具,就必須經歷這道神聖洗禮。
只有受洗的餐具才有資格裝上食物,這是當地餐廳裡的基本法則,也是世界正常運轉的底層架構。
沒有東西能阻止廣東人飯前燙碗,因為不燙一下根本開不了飯。
它已經跟這裡的餐桌完成各種意義上的捆綁,正宗粵菜裡必須包含這個流程,不然是吃不出其中精髓的。
要不是在當地朋友面前喝了一杯燙碗的水,我也不會明白這個道理。
作為一種當地全民性的傳統手藝,它既是宴席之前的開場活動,又是覆蓋了男女老少的行為準則。
好比早上起床要刷牙洗臉,在廣東它就是用餐的第一步,已經形成了某種條件反射。
無論路邊大排檔還是五星級酒店,人們只要入座就會忍不住開始燙,有時候連一次性筷子也不會放過。
吃什麼是隨機的,燙碗是永恆的。
廣東的同事說,沒燙過的碗筷不能用來吃飯,這與餐廳的豪華與否無關,它是融入在日常裡的本能,近乎於肌肉記憶。
“身為廣州土著,老實說,就算是在白天鵝飲茶吃飯,我也會涮餐具。”
曾有人懷疑他們出來吃飯的目的就是為了燙碗,彷彿那才是餐桌上的真諦,看著水流滑過碗筷,給餐具沐浴之後感覺心靈也會得到淨化。
對真正的原教旨主義者來說,要是吃到一半突然想起忘了燙碗,當場就得補回來。
到廣東旅遊,遇到好客的當地朋友,他們很可能在點菜之前,就已經把一桌人的碗都幫忙燙好了。
這可以理解為一種不經意的歡迎儀式,吃飯時碗筷都是熱的,根本不需要暖碟機,任何地方都能感受米其林三星的腔調。
不少人都曾分享過自己的旅行經驗,有的表示第一次在路邊攤上看到專門燙碗的工具,也有人說自己到一家KTV裡喝酒,酒還沒上,服務員先端來一個燙杯子的盆。
“飯店裡每張桌上都有一個水盅或者水盆,專門用來洗完碗筷倒水,撕開的餐具包裝紙也要扔進去。”
“我在壽司店上班,經常能見到燙碗的客人”
在這裡做餐飲,第一要務就是在桌上準備好接水的東西,否則再好吃也沒法走進當地人的視野。
只有領悟了這種入鄉隨俗的智慧,才能跟嶺南人民達成基本共識。
“碗如果沒燙好,吃龍肉也沒什麼味道”
要知道他們不只是隨便燙燙那麼簡單,有位當地朋友說,做事就要端正心態,裡面包含了更具體的流程,其實是個技術活。
“這叫做啷(long)碗,先讓水流隨著筷子流入杯中,像打蛋一樣迅速攪動十次左右,最好正向五次反向五次,再把水倒入碗中。”
“接著將杯子放在水裡旋轉十次左右取出,之後反覆燙一燙調羹,最後把水倒入公用水盅之前洗乾淨碗,才算完成。”
“不用燙碟子,因為碟子是裝垃圾的”
掌握順序,精準操作,一氣呵成,就像是隱藏在餐前的儀式感,除了要保證自己不被燙傷,也得保證工作成果的有效性。
那些功力精深的高手,做完整套動作之後,能讓每個接觸嘴部的地方都過遍水,一滴都不會漏在桌子上。
“我媽媽去飯店啊大排檔啊,就這樣能把一桌人的碗都啷(long)一遍”
也許是根植於流傳下來的武學傳統,人們將其分為了不同派系,一些地方還會直接把桌上所有餐具都放在大盆裡燙。
只是對於第一次接觸這種操作的人來說,可能就沒那麼容易找到竅門了。
“記得十五年前跟爹媽去廣東玩,進了飯店服務員先上了一盆熱水,我們一家三口喝了小半盆。”
而當廣東人出門在外,很可能仍會忍不住進行那一整套流程,並親切地向坐在旁邊的朋友介紹技術要點。
“有時候水不熱,哪怕是冷的,這個儀式還是會義無反顧地繼續執行。
那次到外地出差,飯店給每人上了一盅湯,我差點拿它洗筷子。”
很難說人們有多在意這項餐前儀式,但可以確定這是當地必備的生活技能。
有些足夠講究的朋友,就算是在家裡吃飯都要燙一遍,已經像呼吸一樣自然。
雖然一直有人說這種方法不能殺菌,不過對於深諳飲食之道的廣東人民來說這並不衝突。
根據一位當地朋友的介紹,他燙碗壓根就不是為了消毒,恰恰是為了清除殘留的洗潔精和消毒液。
當然他表示原因也不止於此:“即便是封裝好的餐具,有時開啟也能看到沒洗乾淨的油汙,運氣好的話還能發現一些殘留的食物顆粒,看看燙完的水就知道了。”
“再加上嶺南地區氣候潮溼蟲蟻多,要是見過這裡的蟑螂,你也會主動燙一燙的。”
俗話說食在廣東,他們保持著對美味的極致探索,同時也明白生活所需要的儀式感,從而為這套動作賦予了更多元的含義。
在傳統廣府文化中,水有財的意思,所以當一位廣東朋友主動幫你燙碗,就已經透露出他對你樸實的體貼與關愛了。
甚至還曾有高人從玄學的角度出發,斷定其中暗含著陰陽五行,屬於將行動與思維統一的顯學,他們每燙一次就完成了一次天人合一,其實是對餐具表達出的最高敬意。
人們從各個角度都能解讀出一套理解方式,而一旦深入這裡的語境中,就會發現它隱藏的實用性。
一套細緻的流程下來,可以打發等上菜時的無聊,兼顧給飯局暖場,跟家人朋友聚餐,相互燙碗又是感情的體現,順便還收穫了一套溫熱的餐具。
“你能從中感受到這裡對吃飯的重視,就像在告訴碗筷,我要準備吃飯了,你準備好了嗎?”
有人說它起源於早茶文化,與其把第一泡茶倒掉,不如用來清洗餐具,本身就帶著一些節約的理念。
也有人說是因為洗潔精的流行,人們才開始有了燙碗這種餐前必備的流程。
如今經過長久的發展,它似乎已經完成了實用性與文化屬性之間的相互昇華,形成某種認同感。
事實上不止廣東,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習慣,比如山西朋友說,以前晉北地區也有,只是把水換成了醋
沒人知道第一個搞出這種操作的人是誰,但不妨礙它流傳至今。
長輩們把經驗傳遞給年輕人,變成了生活裡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有時還充當著某種印象的載體。
“我想起來之前在廣東實習,我們都是外省的,就一個順德小姐姐,每次在餐廳吃飯都很貼心,一坐下來就把大家的碗都燙一下,然後放到桌子上轉給每個人。”
“那應該就是廣東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