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潮汕土糖寮
潮汕地區地處亞熱帶沿海地區,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氣候,非常適合甘蔗的生長。甘蔗是潮汕重要的經濟作物,也是製糖的原料,甘蔗在潮汕廣泛種植也推動了潮汕製糖業的發展。歷史上,汕頭和廈門、臺南被稱為中國三大糖市,潮糖也成為了對外貿易中的大宗商品。而在還沒有進入機械化、現代化生產的年代,潮汕製糖業能有這麼輝煌的成就,跟土糖寮息息相關。
土糖寮是潮汕傳統制糖業的加工作坊,採用傳統人力加畜力的方法,製糖需要用到糖絞,也稱為石車,由兩個圓柱形的石頭打孔銜接而成,再由牛拉動石車轉動,將甘蔗放入石車之中,進行壓榨,甘蔗汁便順著石溝,流入事先準備好的桶中。甘蔗汁被用桶挑到煮糖灶,倒入大鍋中,一人負責在灶孔燒火,大火煮開,撇去浮沫和雜質,蔗汁的水分慢慢被蒸發,由煮糖師傅來判斷火候,等到煮好之後再倒入糖槽中進行研磨,紅糖便製成了,可謂是“粒粒皆辛苦”。
《潮汕農村土糖寮》作者是東園鎮後寮村八十多歲的林漢從老先生,筆者在田野調查期間有幸所見。 沈銳傑攝
二、土糖寮與潮汕俗語
相輔(燒護)無半釐,拗蔗浣糖枝。用於比喻“好食懶做”的人。糖寮煮糖時,煮糖師傅即用蔗枝撈出一點糖漿,觀察其成熟程度,以調節火候。那沾著糖漿的蔗枝,就叫糖枝。這本來是製糖過程中的副產物。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它卻成了農村小孩們最喜歡的零食。糖寮一開工,他們就跑去看熱鬧,一邊玩耍,一邊競相取蔗到糖鍋裡浣糖枝,弄得糖寮主人和製糖師傅很不滿意,訓斥他們“燒輔無半釐,拗蔗浣糖枝。”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廣為運用於批評任何不勞而獲,“樂食懶做”的人。
雞唔吃蔗。糖寮絞蔗後剩下的甘蔗渣(蔗粕),汁水已經被榨乾,拿去餵雞,連雞也是不吃的。這句俗語多指那些無聊的、不著邊際的、空洞無物、沒有營養的廢話。
興衰飯——散撈。指碰碰運氣。在每年甘蔗收穫季節“糖寮冬”來臨之際,糖寮主人會在開榨的前一天宰豬拜神,祭拜完畢做成豬肉炒飯,全作坊的工人歡聚會餐。為了防止一些人專揀豬肉吃,糖寮主人就把飯盛在飯簍,掛在糖寮中央與人齊肩,這樣大家就看不到肉多肉少,能不能吃到肉全憑運氣。
三、結語
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土糖寮在如今已經不復存在,我們透過文獻、雕塑、俗語等,仍然能夠品味當年的那份甜蜜的記憶。思甜憶苦,體會古人一顆顆糖來之不易的艱辛,珍惜當下甜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