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今年將還有兩個月了。這意味著,從公司經營的角度看,今年大局已定,基本結束了。
計劃做得早的公司,現在開始考慮明年的盤子了。
包括一些營銷型企業要準備明年的庫存。而製造企業要設定停窯和點火的節奏一一早停窯應該是必須的,那明年什麼時候點火呢?
還記得那句經典“臺詞”嗎?好像是美團老闆王興講的。
“2019年可能是過去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
當時對這句話估計很多人還沒有什麼感覺,兩年之後再體悟,真的很扎心。
除了揮之不去的疫情“魔咒”,今年影響經營活動有三件大事:原材料漲價、停電限產和恆大事件。前兩件事與疫情有關。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紊亂,大宗材料漲價,煤碳漲價,進而又推高電力成本。
恆大事件則是房地產“灰犀牛”陰影籠罩下必然的反應之一。當然,因為建材與地產的特殊捆綁關係,接下來,地產行業的深度調整必然同步到建材行業。
所以,不必笑那些已經深陷恆大巨坑的陶企。大家也就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差別。
有人說,未來五年經濟調整期企業會很難。但實際可能不止五年,而是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接下來,除了國有資本的滲入,政策管控房地產的力度將會更大。目的只有一個,讓“居者有其屋”。而借“有行之手”調控市場,帶來的一定是巨大的不確定性一一好處是“不破不立”。
總之,大B端紅利期是徹底結束了。但要有信心的是,大B端市場還在。關鍵是未來五年得確保自己還存活。所以,我們也不必擔心行業中的流量型(規模型)企業。它們不被限電,正好藉機低價再次清理門戶。只是它們接下來的殘酷競爭,會鎖定在圈子內,與大多數企業無關。
而非流量型企業,未來專業、專注、聚力將變得更加重要。是的,切忌“小而全”,品牌定位不上不下,混沌不清,什麼產品、渠道都想做,什麼錢都想賺,那樣肯定要輸,不趕緊撤,還會輸得很殘。
今天,尤其是草根創業者,一定要先找到目標客戶群,再想產品輸出的事。而且,客戶群定位越窄越容易生存。比如,正如我們的一位朋友,十多年來只做泳池磚,所以規模一直不大,但卻也無生存之虞一一它給我們的啟示是,活下去要用極簡方式。
當前,製造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並不是疫情及由此引發的供應鏈“次生災害”,也不是房地產“灰犀牛”。因為疫情總有結束之日。包括中西方對撞也會有“護欄”。
關於“共同富裕”的問題,也遠沒有到焦慮的時候。因為當前利劍所指,是資本流向的泛濫與無度。所要控制的是資本的貪夢和越界;所要規範的是資本的社會責任,包括更合理納稅和公益行為等。
大家應該有信的是,中小民營企業解決了90%以上的就業問題,它已經是國家穩定的根基。所以,任何試圖撼動的行為都是不可想像的。
而房地產市場秩序的整飭由政府統籌,所以,我們還是大可放心。恆大的“有序”終結就是明證。
另外,由低碳環保等政策倒逼的產業升級也早已是“新常態”,企業在這一領域拼的是硬實力,如自己敗下陣來,根本就沒有什麼可抱怨的。
那麼,當下製造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呢?
對!你可能已經看到了,就是我們內部自己的信心問題。
“信心比黃金貴。”我們須時刻記住這個定律。
但是,看看眼前朋友圈的與論環境,大家能有信心嗎?
停電、限產、漲價,隱含式催終端備貨的“標題黨”是不是應該少些,再少些?
對一條壞訊息來講,重複就等於是乘倍放大。因為“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流量為王”理念濫用,就是在飲鳩止渴。而當下對“漲價權”的濫用,也會循這個道理。
有一點特別要提一下的是,很多人都預測未來,主要是那些大的流量型企業和細分市場專業企業,還有些定位三四五線市場的底部市場企業。我是基本同意這點的。
當下,流量型企業正重回零售渠道,一方面密佈網點,一方面打造消費者品牌。
當流量型企業在終端短兵相接的時候,恰好給了專業品牌發展的視窗期。
所以,眼下沒有產能包袱的它們,反而應該抓住機會在流量型企業力所不逮的細分(長尾)市場敢於、善於投入,贏得可持續快速增長。
本文作者 |華夏君
總編輯 |老牛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且未能核實版權歸屬,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