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中曾說:“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生活中,常聽到出名要趁早這樣的話,但實際上,少年成名,未必是一件好事,類似“傷仲永”的例子,實在不少。
年輕時,靜不下來,很容易在眾人的吹捧中迷失了自己。
例如熒幕上活躍過的童星,長大以後,有幾個可以保持住當年的熱度?
人生的前半場,本就是一個沉澱的過程,多讀書,多見識,大器晚成又有何懼?
《紅樓夢》裡有這樣一句話,“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把自己打造成良才美玉,自然有出頭之日。
機遇到了眼前,如果實力不足,也抓不住。
熟讀過的書籍,經歷過的世情,最終會鑿刻出你的結局。
不過,大器晚成這件事,說易行難,有幾個人能忍受幾十年的沉寂?
劉備在年過不惑的時候,依舊漂泊,縱有大志,屈居新野,寄人籬下,慨嘆“日月若馳,老將至矣”,直到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才在赤壁迎來了人生的大轉彎。
但,假使他向曹操屈服,大可有座上賓的待遇,而正因為他不會這樣做,才得到了曹操“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曹耳”的評價。
試問,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像劉備那樣,初心不改的?甚至於,是否有怒鞭督郵,捨棄安喜縣尉一職的勇氣,都尚未可知。(《三國演義》裡鞭督郵的是張飛,而《三國志》記載中,鞭督郵的是劉備)
沉澱,乃是一個從外而內的過程,我們不再執著於事物的表面。隨著沉澱,我們逐漸內斂,褪去年少的輕狂。
好比說辛棄疾年少時,會“為賦新詞強說愁”,但等他“識盡愁滋味”的時候,就“卻道天涼好個秋”了。
世間事,不如意的,乃是十之八九,與人言說又有何益?
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真正有內涵的人,是不會刻意去強調的,見慣了世情,讀透了書籍,自然有一份雲淡風輕。
這份沉澱,在機遇來臨時,就會轉化為你的助力。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也提到:“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大器晚成,才是人生的常態,機遇未至,且耐心等待,多看幾本書,為振翅高飛的時刻做好準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