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哉;不為,則易者亦難哉。你看,能不能幹成一件事的關鍵在於“為”,也就是得幹起來。在乾的過程中迴圈往復,不斷總結不斷提升,螺旋式上升。讓自己和這件事從多個維度,多個角度產生連結,每一次覆盤的時候都會有更新更深的感受,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注意,是有可能把事給幹成。不存在某種獨家秘笈和靈丹妙藥一用就靈驗的情況。別人的經驗再好,你拿過來用總歸覺得彆扭,這和穿別人的衣服感覺一樣,那是給別人量身定製的,必然有些地方和你不匹配,衣服如此,各種經驗也是如此。
如果你是一位成功的富商,你願意花3000萬元買下和股神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權利,你會和他聊點什麼呢?你會不會問股神哪一隻股票下一步要大漲,哪一隻要大跌呢?如果你要是想問這些問題的話,這就是你賺不到3000萬原因之一了。你真覺得是靠這短短的一頓飯時間,股神會傳授獨門選股心法或者直接告訴你哪隻股票明天就暴漲,你趕緊回去重倉就行?刨除掉請股神吃飯的廣告效益(參考《西虹市首富》中王多魚的操作),那些出得起3000萬的成功人士,真的就是想認識股神,想和他簡單交流一下,而非想靠這一頓飯的功夫拿到幾隻股票的推薦名單。
任何一個有大成就的人,他的精神層面和肉體層面是分立的,是完完全全兩個人的。和你吃飯的巴菲特與操作投資時的巴菲特不是同一個巴菲特。你希望透過與巴菲特的肉身交流的途徑去獲得他投資思想上的精髓,那是南轅北轍了。要想和他溝通,你得想清楚到底是精神層面還是肉體層面。精神層面的話,你得靠“為”來不斷的和他建立連結,你應該看幾百萬字的文章,完整系統的看完,瞭解他的思想,捋清他的體系,研究他是如何構建知識系統的,反推他的底層邏輯是如何層層深入的。這些東西都是非常複雜的,需要非常多的文字和鋪墊,也需要非常多的實操和覆盤才有可能傳遞完整。絕對不是吃飯的時候,片言隻語幾句話能說清楚的。你需要上升到和他同一個維度、同一個知識體系,才能避免雞同鴨講,才能明白他到底在說什麼。這個就是精神層面的溝通,它很體系很複雜很辛苦,可能要花掉你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而肉體層面的交流就很簡單,見個面、握個手,吃飯的時候寒暄一下,問幾個簡單的問題例如怎麼看待金融政策啊,怎麼看待投資方向啊,然後他也給了你回答。但是這沒有用,因為這是他作為普通人的一面。
你真正需要知道的,是他的金融策略、體系架構和經濟思考。和巴菲特共進午餐,你面對的僅僅是一個無用的肉身。只有你賺到錢了,你透過自己的努力出得起3000萬的午餐費了,你才會對某些東西感同身受而產生共鳴,從而產生一個想和他吃飯、想和他認識的想法。
同樣的道理,每年都有大量法考考生熱衷於研究成功過關者的經驗,想複製別人的時間安排,學習強度,選擇的師資和圖書。搞得好像只要把別人的行為模式複製到自己身上就可以複製別人的成功一樣,這種不動腦子只圖省事的形式主義思路很難成事。真正導致別人成功的是他咬牙大半年堅持不懈的毅力,對狀態時高時低的坦蕩和持續輸入,對理論難點的不懈攻克,對弱點不停查缺補漏的周延和大量操練題目獲得的豐富實戰經驗,這些才是考過的關鍵,而不是他過關後告訴你的表面上的花多少小時時間,聽誰的課,用什麼書,做什麼題。奮鬥過程中的他和宣講經驗的他不是一個人,也是分立的,你要真想知道他成功的秘籍,你就要像他一樣的辛勞付出、不斷除錯心情、忍著聽不懂、記不住、做不對的難受繼續平推並不斷適時調整努力的方向和進攻的重點,然後你才會理解別人是怎麼考過的。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看那些成功者的訪談時,覺得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的,說的好像也都是廢話,也沒感覺哪裡特別牛啊,這就是肉體和精神分立後,兩個影子的誤差。並不是人家不告訴你成功的秘訣,而是你的學習方式錯了。當你去尋找真正知識的時候,首先要吃得了學習的苦,先幹起來,在乾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體系,只有體系才有價值,一定要有幾十萬幾百萬字的沉澱,才能形成一個系統完整的認知,絕對不是隻言片語和一個個線性問題的答案。。當你能出得起3000萬的午餐費時,你的層次自然就能理解巴菲特的精神,當你努力考過的時候,你自然就能理解成功者的精神核心,因為只有勝利者才理解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