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的商業精英中,流行著這樣一句話:“過去六個月沒有去過中國的人,都算沒有去過中國”。言外之意就是,中國發展日新月異,變化翻天覆地。
最近,德媒也發現了這點,報道稱最近30年,中國各個領域的變化比世界任何國家都大,中國人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也比其他國家要強。
並且德媒還總結了中國發展迅速的幾個關鍵原因:政策、基建、人口以及創新。其中重點提到了創新,認為中國人的創新能力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引來美國科技巨頭的不斷模仿。
比如2019年,臉書在聊天服務中增加了支付功能,實際上是模仿微信,希望更好地把社交媒體和線上交易有效融合;
還有之前亞馬遜學習阿里的30分鐘配送,打算將全食超市轉變成線上線下無縫對接的購物場所,實現快速向客戶分銷食品。
創新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現在,中國多家網際網路電商趁著雙11的契機,又掀起了新一輪創新服務,對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有重要意義。
阿里是最先出手的,新推出了“商品急速退款功能”,消費者申請退單退款秒到賬,這筆錢由平臺先墊著;京東也創新性地推出了“小時購”服務,消費者焦急等待包裹的時間,被壓縮到“小時達、分鐘達”。二者都透過不斷完善購物體驗,刺激消費需求。
同時,以正品、特賣起家的唯品會,這次繼續加碼,透過直接聯手品牌進行深度創新把消費者成本降下來。且此前,就聯合順豐探索出了上門換購的創新服務,如果使用者在唯品會買的衣服尺碼不對,順豐會直接帶新衣服上門,在家門口就能更換。現在,拼多多也在效仿唯品會的創新服務。
一系列創新服務,瞬間點燃了消費激情。在唯品會聯合歐萊雅、美寶蓮等國際大牌推出的“超級套”活動期間,歐萊雅黑精華套裝平均2秒賣出一套,兩小時內售出近4000套。中國人的消費潛力,可見一斑。
在困難持續肆虐的當下,出口、投資受阻,西方各國經濟都不景氣,透過刺激消費帶動經濟增長,是很多國家正在乾的事情。如果模仿中國網際網路電商這套新打法,倒不失為一劑刺激消費的良藥。
當然,西方學到的,只可能是浮於表面的模式,但中國人骨子裡的勤勞、自律,是他們學不去的。這也是幾千年來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如今競爭全球傲立東方的底氣和信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