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產品不能缺少技術含量,但是家電市場競爭又不能唯技術論。對於眾多家電企業來說,面對多變的市場和挑剔的使用者,不能陷入技術怪圈產生了“技術可以搞定一切”的妄想症。
華辛||撰稿
最近幾年的家電市場上,出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多年來自詡技術創新驅動派的彩電企業們,其推出的電視機卻在很多消費者看來,並沒有什麼黑科技,也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不管是液晶還是OLED,面板都是外購的、晶片也是別人家的,很多彩電企業不過是組裝了一臺大螢幕的電視機。
相反,過去很多年一直被彩電企業看不上眼的白電企業,近年來卻頻現“黑科技”產品引發消費者的青睞和興奮,讓很多使用者願意為白電的黑科技產品買單,從而開啟了一輪消費升級的大潮。比如說可以製冷的油煙機、無風感的空調、控氧保鮮的冰箱、輕乾洗技術的洗幹護理機等。
為什麼,明明需要大量技術積累和沉澱的電子顯示產品電視機,反而在使用者眼中沒有了“科技含量”。相反,屬於物理機械類產品的空調、冰箱和洗衣機等白色家電,反而讓使用者產生了新的科技感與時尚感。特別是,當一批採用“黑科技”的白電新品上市後,相繼獲得使用者的“叫好又叫座”反響,這不得不讓眾多自認為擁有技術底氣的彩電企業們反思,問題到底又出在哪裡呢?
在家電圈看來,背後原因並不複雜。首先,一直以來對於使用者來說,在選擇家電的諸多標準中,從來都沒有所謂的技術領先,或者技術卓越。使用者對於技術是既關注也不關注,關注的是技術帶給家電在日常生活中的便捷和獨特體驗,不關注的是技術原理和技術難度等細節;
因為對於眾多使用者來說,買家電買的從來不是技術,而是體驗、放心和享受。對於眾多家電零售商而言最有感觸:無論是當年的外資品牌,還是當前的本土品牌,在高階消費市場或者引領消費新趨勢的,都不是所謂的技術品牌,而是直擊使用者需求、引領生活潮流的品牌和企業。因為一切技術創新,都是為了家電廠商在市場上抓住使用者的。技術從來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不是結果。
其次,一些家電企業對於技術的理解過於狹隘,甚至產生了輕度的技術狂妄症。簡單理解,就是陷入了技術創新的賽道中卻忽視了創新的目標和價值所在,甚至一些企業深陷技術泥潭之中“為了創新而創新”,卻完全無視使用者對於技術的需求和技術的新商業價值。
舉個簡單的例子,對於大量家庭使用者來說,4K畫質與8K畫質的差異到底是什麼,在哪裡?基本說不清楚,也沒有多少使用者會為了畫質8K而多掏錢,甚至大量使用者認為2K畫質就很清楚了、可以了。所以,電視機的技術創新如果永遠停留在顯示技術的賽道上追求高畫質、更高畫質,而不去了解使用者到底為什麼現在不願意看電視、用電視了,相信彩電市場出貨量的下跌在意料之中。未來還會繼續跌下去。
對於家電企業來說,沒有技術是絕對不行的。但是,技術從來也不是萬能的。特別是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之下,隨著場景化加速套系家電的落地,以及生態化開啟家電跨平臺整合資源的序幕,使用者需要的不再是一臺臺“超牛技術”的產品,而是一步到位、一站式搞定的高品質生活體驗。對於使用者來說,從過去到現在,需要的並不是那些軍工技術、航天技術,而是應用到產品上可以帶來新體驗、新享受、新溫度、新關懷的方案、能力和體系。
簡單來說,對於眾多使用者來說,需要的不是國際一流的航天軍工技術,而是可以帶來差異化體驗、獨享化的應用型技術、實用性技術和體驗性技術。簡單來說,對於一臺電視機來說,畫質技術就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門檻,但不是決勝高低的手段。因為各個企業都能做到4K甚至8K的顯示清晰度,即便一些企業產品間存在細微差異,使用者並不能很敏感的捕捉,如果在電視畫質之外探索更多可以為使用者帶去實用、獨特、驚喜的體驗,才是彩電企業技術創新的突破方向。比如一些企業推動的音畫合一、探索的用電視、謀劃的玩電視等等。
類似的情況,其實很多白電企業早在多年前就已經明白了:一是,技術不是用來炒作概念的,更不是用來裝門面的,而是要帶給使用者溫度和體驗的;二是,技術是有價值觀的,就是溫暖並感動使用者。所以,空調除了冷暖,還可以做什麼?健康呼吸、不同空間的定製空氣;冰箱現有的保鮮技術,還存在很大的提升改善空間,比如不串味、比如瞬間解凍,比如邊保鮮邊生長;洗衣機更是需要精細化專業化落地,洗衣、乾衣、護衣,甚至是高溫殺菌、低溫清洗無殘留、發黃白衣洗乾淨等等。
所以,技術永遠只是手段,是為了家電企業征服使用者、贏得利潤服務的工具之一。如果哪一天成為主導企業發展的“指揮棒”,那就麻煩了!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