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陶禕之
早上5點半,即使沒有鬧鐘的“呼喚”,李玉梅也會循著生物鐘準時醒來。簡單洗漱過後,她來到廚房,開始準備一家人的早飯。
煮粥、蒸饅頭、煎荷包蛋、熱牛奶……她有條不紊地在廚房忙碌著。粥的香氣開始在房間裡四溢時,兒子和兒媳起床了。接著,孫子也從房間裡走了出來。她趕緊招呼他們吃飯,同時整理好孫子的書包,給他的水壺裝好水。
7點,兒子兒媳帶著孫子出門,她才端起飯碗吃早飯。臥室裡,傳來1歲的小孫女的哭聲,她來不及嚥下飯菜,趕緊跑過去抱起孩子哄著。
中午,將孫女哄睡後,她拿起手機給老伴打了個電話。早幾天,老伴說自己腰疼,她一直記掛在心裡。
“別人都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年輕時,我們兩夫妻一直生活在一起,老了卻分開了。”李玉梅嘆了口氣。
這是李玉梅去濟南,和小兒子一家一起生活的第七年。她的老伴則跟大兒子一家生活在杭州。除了過年,老兩口平時很難見一面。
走訪中,記者發現,和李玉梅有著類似境遇的老人不少。老兩口大多為了幫忙照看孫輩而去子女所在的城市,因此兩地分居。身處異地,他們不僅要忍受對老伴的思念,還要克服社交困難、育兒衝突等問題。
老漂
今年65歲的李玉梅是椒江人,和丈夫育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大學畢業後定居在杭州,小兒子則定居在更遠的濟南。
退休前,李玉梅經營一家服裝店。因為守店,她很少有機會外出。那時候,她最大的心願,就是退休後和老伴到處走走。
沒想到,退休十年了,這個願望始終沒能實現。
“剛退休的時候,大兒子有了孩子,小兩口希望我過去幫忙。”李玉梅原本想,等孫子長大一些,自己再和老伴出去玩。
沒過兩年,小兒子也有了孩子。“我不能只幫大兒子,不幫小兒子吧。這樣小兒子一家會有想法的。”
於是,李玉梅收拾行李前往濟南,住到了小兒子家。而大兒子因為工作,照顧不上孩子,李玉梅的老伴便接替她去了杭州。自此,老兩口一個在杭州,一個在濟南,開始了漫長的兩地分居生活。
濟南對李玉梅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城市。她至今覺得生活十分單調,每天都在家和菜市場之間來回。“早上起來做早飯,然後去買菜,之後在家打掃打掃衛生,一天就過去了。”週末,兒子和兒媳帶著孫子孫女出去玩,李玉梅只能獨自在家裡發呆。
“有時候覺得挺心酸的,來濟南這麼多年,景點也沒去過幾個。”起初她安慰自己,等孫子上小學就好了。
孫子日漸長大,李玉梅覺得可以輕鬆一下了。兒子和兒媳又有了二胎,她也開始了新一輪的帶娃生活。
她曾向兒子提出想回老家住幾天,但被勸回來了。
“我今年65歲,小孫女才一歲。等她也上小學,我就70多歲了,哪還有力氣出去玩呢?”李玉梅覺得生活沒了盼頭,漸漸產生了一些負面情緒,“每天一睜眼就是圍著兒子一家轉,沒有自己的私人時間,我覺得很不開心。”
和李玉梅的經歷類似,臨海的趙阿婆也跟著兒子“漂”在上海。
三年前,趙阿婆的兒子有了孩子。她和老伴商量後,決定自己去上海照顧孫女。
在上海,趙阿婆過得並不順心。“我一個農村老太婆,普通話不會說,也不會使用智慧手機,平時買菜交流都有問題。”她每天都盼著孫女快點長大,這樣自己就能回老家生活。
時光匆匆,孫女終於上了幼兒園,趙阿婆收拾行李打算回老家。“沒想到,兒媳懷了二胎。”聽到兒媳懷孕的訊息,趙阿婆第一反應不是欣喜而是憂愁,“我啥時候才能回老家?”
孤獨
除了漂泊在異地的不適,這些老人還要忍受和老伴分居的孤獨感。
臨海人朱女士在舟山工作。她的父親,多年來一直在舟山幫她照看孩子。她的母親則跟著妹妹,生活在另一個城市。
“我和丈夫工作都很忙,這些年如果沒有父親的幫助,這個小家庭很難運轉好。”說起父母的付出,朱女士十分感激。
她也心疼父親一直圍著孩子轉,沒有自己的時間。“白天,他在家做飯、帶娃。我們下班回來後,他才能喘口氣。”
朱女士覺得父親在舟山很孤獨。“我和老公每天很早出門,中午不回來,晚上也常加班到很晚。孩子和家裡的一切,都由他管。沒有幫手,也沒人能說說話,每天都很辛苦,心理壓力也很大。”她經常看到父親給母親打電話,聊一些生活上的瑣碎事,“如果在老家,他倆每天一起買菜一起做飯,吃完飯就去靈湖散散步,每天都很開心。現在為了我們,父母老了還要兩地分居,我覺得很過意不去。”
有一次,父親在接送孩子的途中突然心臟不舒服,獨自在路邊休息了很久才緩過來。“當時他怕打擾我工作,沒有給我打電話。等到晚上我們回家,他才提了一嘴。後來我帶他去醫院檢查,發現是心肌梗塞,做了手術。”朱女士至今想起來都覺得後怕,“如果他和我媽生活在一起,可能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我差點就失去爸爸了。”
今年60歲的王菊芳,兩年前從臨海上盤來到椒江帶孫子,老伴王明剛則留在家,打理幾畝土地。對她來說,在椒江雖然享受到了天倫之樂,但也因此疏遠了親戚朋友,平時沒有人可以交流,經常覺得孤獨。
提起嘗試外出社交,她也有苦難言,“我們這個年齡,重新建立社交圈很難,也沒有多餘的時間,一整天都要照看孩子”。
每天照顧兒子一家之餘,她十分掛念獨自生活在鄉下的老伴。“他年輕時一直不會做飯,老了才開始學。他身體也不太好,有個頭疼腦熱,我都照顧不到。”有段時間,王明剛得了重感冒,王菊芳在椒江很著急,但也只能每天電話問候一下,“我走了,孫子上下學就沒人接了”。
和妻子兩地分居,王明剛也有不少苦惱。以前,他只會幹農活,從沒做過家務,如今不得不從頭學起。
王明剛說,前兩年他曾到椒江,和兒子一家一起住,享受天倫之樂。可妻子承包了家務,他每天沒事做,覺得自己不能給這個家做貢獻。他回老家後繼續務農,反而能讓兒子一家吃上自己種的新鮮蔬果。“只要孩子們好,我倆苦點累點也值得。”
孤獨感也時刻圍繞著李玉梅。
“看著兒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我總覺得自己是個外人。在這裡,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很孤獨。”每到這時,李玉梅就十分想念老伴,“他如果在身邊,我有什麼事情,還能唸叨唸叨。”
她有時候也會和兒子抱怨,在濟南太無聊。兒子會說:“媽媽,不是有我們陪著你嗎?你有話就跟我們說呀。”但是,李玉梅心裡清楚,這種孤獨是無法排解的。
分歧
和兒子兒媳意見出現分歧的時候,這種孤立無援的感覺會到達頂峰。
“我帶大了他們兄弟兩個,現在兒媳婦卻說我不會帶娃。”說起育兒分歧,李玉梅語氣裡滿是委屈。
“前段時間降溫了,我就給小寶多加了衣服。我兒媳婦不高興了,說我不該一次性給孩子穿這麼多,要慢慢增加。”李玉梅覺得,兩個兒子小時候都是這麼過來的,沒有什麼問題。
最初,兩人甚至連怎麼洗衣服都產生過矛盾。“她怪我沒有把孩子的衣服和大人的衣服分開洗,說我不講衛生,把我辛苦洗好的衣服,全部都拽下來扔進洗衣機重新洗,還把孫子的幾件衣服都扔了。”
李玉梅覺得很委屈,當下便含著眼淚,收拾行李準備回老家。最後,還是兒子攔住了她,說了許多好話,讓她留下來。
王菊芳也表示帶娃的日子並不舒心,“帶孩子辛苦就算了,還要受氣”。
自從來到椒江,她不僅包攬了所有家務,還換著花樣做可口的飯菜,“每天累得腰痠背痛”,卻不能得到兒子和兒媳的關心,有時還要面對他們從工作中帶回的負面情緒。
在椒江生活,王菊芳覺得自己變得十分敏感。
最近,因為突然降溫,小孫子感冒了。兒媳唸叨了一句:“現在的小孩真不好帶。”王菊芳聽到後,就覺得小兩口在責怪自己,“可能他們也沒有這個意思,可我總忍不住多想”。
跟著兒子“漂”在武漢的姜鳳仙,也和兒媳矛盾不斷。
今年63歲的姜鳳仙是臨海河頭鎮人。幾年前,她的兒子在武漢開了一家店,姜鳳仙被接了過去,照料孫女的生活起居。
“我每天那麼辛苦,給他們一家洗衣做飯,他們還嫌我做的飯菜不好吃。”說起在武漢的生活,姜鳳仙忍不住抱怨。
姜鳳仙的兒媳口味比較重,喜歡鹹辣,老人自己卻喜歡清淡飲食。於是,兩人經常在飯桌上產生口角。“飯菜一上桌,她就開始說太淡,沒味道什麼的。我聽了心裡肯定不舒服。”
似乎是為了表達不滿,姜鳳仙的兒媳有時候會在家點外賣。“我們都坐在桌上吃飯,她一個人拿了外賣,坐在客廳吃。”
姜鳳仙認為,這是兒媳故意讓自己難堪,便鬧著要回家。但最後,還是不忍心看兒子為難,忍氣吞聲住了下來。
在兒子的協調下,她和兒媳約定,在吃飯方面互不干涉。“我做兒子和孫女的飯菜,她喜歡吃就吃,不喜歡可以自己做,或者點外賣。”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她也有很多看不慣兒媳的地方。
“她很喜歡買東西,整天往家裡拿一堆快遞。小孩子長得快,哪需要這麼多衣服,可她還是經常買。現在的年輕人,一點不知道節約……”
“晚上老是不睡覺,早上不起來,還帶著孩子一起熬夜,這像什麼話……”
- 1
- 2
- 3
- 下一頁
- 全文閱讀
來源:中國台州網
宣告: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聯絡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