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盛行,國潮迭起。當成語遇上中醫藥,又將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為推動中醫藥文化傳承,胡博士說中醫系列特推出“世”說新語欄目,從中醫理論角度出發,重新挖掘成語的中醫價值與內涵,分享成語背後的故事與養生方法,讓讀者感受不一樣的中醫藥文化。
望梅止渴
【釋義】《世說新語·假譎》記載,三國時,曹操帶兵長途行軍,士兵們都很口渴,曹操便說:“前面就是一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們聽了,嘴裡都流口水,一時也就不渴了。後來用於比喻願望無法實現,只好用空想來加以安慰。
01 望梅止渴也能治病?
望梅止渴屬於條件反射。
訊號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現實的具體訊號,如食物的形狀、顏色和氣味等以及以鈴聲作為食物的訊號,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具體刺激,稱為第一訊號;另一類是現實的抽象訊號 ,即語言、文字,稱為第二訊號。“望梅止渴 ”典故中士兵們對“梅”這一抽象語言刺激的反應屬於第二訊號系統的反射 。
在暗示心理學中,巴甫洛夫說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一則“苗父”實施祝由術的故事。
故事中的苗父是一個上古時期的行醫者。所謂祝由術,在古代又被稱為巫術,是指利用中草藥在內的,借符咒禁禳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
治療過程中,苗父將菅草的植物編成席子,供病患和自己坐臥,然後用草莖編成狗的樣子。每次治療,苗父都會拿起草狗念禱告咒語,據說咒語結束之後,病患便會康復如初。從實施治療的手段與方式上看,苗父的身份以及其採用的治療形式,給病患以一定的心理暗示,對其治療疾病產生積極影響。
02 梅的功效與作用
一般認為,望梅止渴中的梅是指青梅。
中醫理論認為,青梅味酸,具有生津止渴和開胃解鬱的功效,可以調節胃腸功能,促進腸道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能夠改善便秘等。《傷寒雜病論》認為,梅有止咳、止瀉、止痛、止血、止渴的“五止”作用。
《本草綱目》記載“取青梅籃盛,於突上燻黑”,即成烏梅。烏梅入藥,首載於《神農本草經》,原名“梅實”。
中醫理論認為,烏梅味酸澀,性平,入肝、膽、肺、大腸經。酸甘化陰,生津止渴;斂肝血,助睡眠;消食解膩,增進食慾;收斂肺氣,抗老防衰;止嘔止瀉,防治便秘;消除頭痛,解酒止暈。
醫聖張仲景創制的名方“烏梅丸”,是以去核烏梅、細辛、乾薑、黃連等中藥材加工做成蜜丸,用於治療蛔蟲引起的腹痛、嘔吐等。
03 酸味能收能澀
“望梅止渴”的故事中,梅子又甜又酸,能夠生津解渴,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中醫理論中的“五味”。
五味的本義是指藥物和食物的真實味道。由於藥食“入口則知味,入腹則知性”,因此古人將藥食的滋味與作用聯絡起來,並用滋味來解釋藥食的作用。五味不僅僅是藥物味道的真實反映,更重要的是對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藥性的五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鹹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
五味作為藥性理論最早見之於《內經》、《本經》之中。《內經》對五味的作用和應用及陰陽五行屬性都做了比較系統的論述,《本經》不僅明確指出“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還以五味配合四氣,共同標明每種藥物的藥性特徵,從而為五味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按照藥性五味的理論,青梅亦屬於酸味藥, “能收能澀”,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腸滑、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證。如烏梅斂肺止咳等。
青梅、烏梅的養生方
01 青梅排骨鯽魚湯
材料:鯽魚1條、排骨1條、溼青梅3~4粒、生薑幾片。
做法:豬骨洗淨後氽水,加水適量煮30分鐘;鯽魚用油稍煎,放入豬骨湯中煲20分鐘;溼青梅3~4粒碾破、生薑一起放入湯中煲5分鐘,加鹽、胡椒粉調味即可。
功效:鯽魚性味平甘,能夠和中補虛、溫胃益氣;青梅性味酸平,能夠生津開胃;豬骨性味甘微寒,能壯腰膝、強筋骨、補虛弱;生薑性味辛溫,能溫中散寒、去腥。諸物合烹,此湯酸甘開胃,適合體虛、胃口不佳者食用。
方子來源:廣東省中醫藥局
02 烏陳普洱茶消食養胃
材料:普洱茶10克、陳皮5克、烏梅5克。
做法:將陳皮、烏梅洗淨後,陳皮剪碎、烏梅剪開,將普洱茶、陳皮、烏梅一同放入茶壺中,注入開水,將第一次沖泡的茶水倒掉,重新注入開水,濾出茶湯飲用。
功效:止渴生津,消食養胃。
來源:胡世雲主任公眾號
執行編輯:郭桂雲
稽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