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作為八大菜系之一,特色美食毫無疑問是有許多的,舌尖上的安徽。這十道安徽名吃,你吃過幾道?
一:包公魚:原名“紅酥包河鯽魚”。包河所產鯽魚背烏,人稱“包公魚”。1958年毛澤東主席視察安徽時,名廚梁玉剛為毛主席做了紅酥包河鯽魚這道菜,深得讚賞。這道菜是冷菜,魚經醋等調味和小火長時間燒燜,骨酥肉嫩,回味無窮。
二:巢湖銀魚:巢湖是我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其水質清澈,十分適宜一種魚類的生長。這魚就是對水質要求極高的銀魚。這玩意細長如銀、透明似水。口感相當的不錯!
三:淮南牛肉湯,是皖北山東江蘇一帶家喻戶曉的名小吃,選用了幾十種滋補藥材及滷料按一定的比例經傳統工藝炮製,久經熬製而成。味道醇厚,鮮香爽辣,營養美味,再配上一個大燒餅,堪稱完美。
四:黃山燒餅:安徽徽州漢族傳統名吃。以上等精麵粉、淨肥膘肉、梅乾萊、芝麻、精鹽、菜油等手工分別製作皮、餡。其燒餅層多而薄,外形厚、口味香、甜、辣、酥、脆。是小時候當零食吃的一種沒事。
五:格拉條:也叫格拉麵,是安徽省阜陽地區特色傳統小吃。堪稱阜陽人的義大利麵。相傳與蘇東坡有關,是阜陽特有的一種食物,頗受當地人的喜愛,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它的名字來源大概是以下原因:在阜陽“攪拌”的方言是“擱拉”(gé le) ,而這種類似麵條的食物需要將各種作料均勻攪拌所以就被稱為“格拉條”,而因其顏色金黃、面形粗壯,也叫“金條面”。
六:五城茶幹:是安徽徽州獨有的傳統美食,因為製作這美食的工序十分繁瑣,所以在其他地方都很少見。精選黃豆製作,加上特有的甘草,色澤均勻,整體呈現紅棕色,吃下去口感綿密,卻十分有嚼勁,加上用了多種天然材料,香氣在口中迴盪,讓人忍不住一吃再吃,欲罷不能。
七:徽州臭鱖魚,徽州水產類傳統名菜。俗名"臭鱖魚",製法獨特,食而得異香。相傳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帶的貴池、銅陵、大通等地魚販每年入冬時將長江名貴水產--鱖魚用木桶裝運至徽州山區出售(當時有"桶魚"之稱),途中為防止鮮魚變質,採用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的辦法,經常上下翻動。如此七八天抵達屯溪等地時,魚鰓仍是紅色,鱗不脫,質未變,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淨後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後,非但無臭味,反而鮮香無比,成為膾炙人口的佳餚延續下來,至今盛譽不衰。如今烹製此菜不再使用桶魚。而是用新鮮的徽州自產桃花鱖(每年桃花盛開、春訊發水之時,此魚長得最為肥嫩,故名)用鹽或濃鮮的肉滷醃製,再用傳統的烹調方法燒製,故稱"醃鮮鱖"。2018年9月,被評為"中國菜"之安徽十大經典名菜。
八:曹操雞:也稱為逍遙雞,始創於三國時期,為安徽省合肥市地方傳統名菜。三國時期,曹操屯兵廬州逍遙津時,因軍政事務繁忙,操勞過度,臥床不起。治療過程中,廚師按醫生囑咐在雞內新增中藥,烹製成藥膳雞。曹操食後病情日趨好轉,後常要吃這種藥膳雞。這道菜流傳開來,被人們稱為"曹操雞"。曹操雞系經宰殺整型、塗蜜油炸後,經配料滷煮入味,直燜至酥爛,肉骨脫離而成。出鍋成品,色澤紅潤,香氣濃郁,皮脆油亮,造型美觀。吃時抖腿掉肉,骨酥肉爛,食後餘香滿口。
九:李鴻章雜燴也稱為李鴻章大雜燴,是一道傳統名菜,屬合肥菜,始創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相傳與晚清名臣李鴻章有關。李鴻章雜燴選用雞肉為主料,佐以水發海參、油發魚肚、水發魷魚等輔料烹製而成。此菜是將多種原料合配燒燴而成,故有多味,具醇香不膩,鹹鮮可口的特點。 2018年9月,被評為"中國菜"之安徽十大經典名菜
十:八公山豆腐”又名“四季豆腐”,因四季可做,故名。此菜實為素菜之珍品,更為壽縣傳統名餚。豆腐起源於安徽的壽縣地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豆腐中質量最好的數壽縣八公山一帶,叫做“八公山豆腐”。這種豆腐採用純黃豆作原料,加八公山的泉水精製而成。當地農民製作豆腐的技藝世代相傳,很多人都掌握了一套好手藝,做出的豆腐細、白、鮮、嫩,深受群眾歡迎.
以上就是我個人整理的安徽十大經典名吃,如意見不同請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