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1月2日訊(見習記者汪涵 通訊員應述輝)今年的11月7日,將迎來“立冬”節氣,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立冬之後,從此正式進入中醫說的“封藏之季”,所謂“封藏”,既包含禦寒保溫之意,也包含貯備人體精氣之意,把握好冬季的養生,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那麼根據“天人相應”的中醫整體觀,我們該如何在立冬進行養生呢?今天就聽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鄭莉來給我們講一講。
一、適當進補,注重營養的均衡吸收
民間素有“立冬補一冬”“立冬進補,來年打虎!”的說法。中醫介紹,這是因為冬季天氣寒冷,人體的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不僅能夠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還能使食物精微更多地濡養機體,並儲存於體內,從而達到補腎固本,蓄積陰精,平衡陰陽的目的。
立冬後在飲食上,應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尤其是平素氣血虛弱的老年患者,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禦寒效果最好。
冬季應腎,黑色入腎,立冬後的飲食調養當遵循滋陰潛陽的原則,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如黑木耳、黑芝麻、黑米、黑豆、核桃仁、黑麥、紫米、黑蕎麥、黑豆豉、黑香菇、紫菜、海帶、黑桑椹、黑棗等等。
另外,立冬雖然需要適當進補,但也要注重營養的均衡吸收,不可過於追求肥甘厚味,從而損傷脾胃,尤其是本身就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還是應選擇“補而不燥”“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
二、養腎防寒
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立冬的到來拉開了冬季的序幕,此後氣溫逐漸下降,天氣越來越嚴寒,“百病從寒起”,寒與腎相應,最易傷害腎的陽氣。這對身體造成了兩個傷害,一是容易發生腰膝冷痛、易感風寒、夜尿頻多、陽痿遺精等疾病;另外,腎陽氣虛又傷及腎陰,腎陰不足,則咽乾口燥,頭暈耳鳴疾病也隨之而生。所以說冬天對腎的保養十分重要,以下推薦幾種實用的防寒方法:
1.泡腳活經絡:從中醫的觀點來看,人五臟六腑的功能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腳不僅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還是足三陽經的終止處,這條經脈之根分別在腳上的6個穴位中,僅腳踝以下就有33個穴位,雙腳穴位達66個,它們分別對應著人體的五臟六腑,佔全身穴位的10%。
經常泡腳就可刺激腳部的太沖、隱白、太溪、湧泉以及踝關節以下各穴位,從而起到滋補元氣、壯腰強筋、調理臟腑、疏通經絡,促進新陳代謝以及延緩衰老的功效,可以防治各臟腑功能紊亂、消化不良、便秘、脫髮落髮、耳鳴耳聾、頭昏眼花、牙齒鬆動、失眠、關節麻木等症。因此民間有“睡前一盆湯,賽過人參湯”的說法。
2.針灸助冬日:艾灸有6大功效,包括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溼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虛寒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3.適當運動:冬季養生應祛寒就溫,預防寒冷侵襲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可暴暖,尤其不能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而容易引發病症。
冬季屬陰,養生應以固護陰精為本,宜少洩津液,所以冬季養生要適當動筋骨,出點汗,才能強身體,根據自身健康狀況選擇一些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強度不等的體育活動。鍛鍊身體要動靜結合,宜微微出汗為度,不宜大汗淋漓,汗多洩氣,有悖於冬季陽氣伏藏之道。
三、調暢情志
立冬節氣是步入冬季的伊始,從藏象理論上來看,腎與冬氣相應,腎的封藏作用逐漸加強,而肝的疏洩作用逐漸減弱。肝主管人體的情緒,若肝弱則易情緒悲觀,或抑鬱,或莫名其妙地悲傷。不少人容易從入冬開始出現情緒悲傷和精神抑鬱,適當疏暢一下肝氣,是治本之法。
除上文所說,適當從事一些運動之外,還可以經常曬太陽,因為曬太陽可以升發陽氣,預防抑鬱。還有就是多與朋友交流,少獨處,使精神避免沉悶。
【編輯:餘麗娜】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