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名譽臺長葉叔華 新民晚報記者徐程 攝
2021年11月3日 星期三上海臨港 晴
“你們知道我今年幾歲嗎?事實上,我今年已經95歲了。”在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她”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天文臺名譽臺長葉叔華用一口流利的英語演講,語氣溫柔而有力,立馬驚豔了全場,俘獲了眾人的心。
“很多年前,我參加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一次會議。有一位歐洲女科學家發言說,科學界裡對女性存在偏見,她們的頭頂有個‘玻璃天花板’,女性很難獲得很高的職位。”葉叔華緩緩道來,讓在場眾人開始思考、重視這個話題。
世界頂尖科學家上海中心智庫提供了一份《靈感、驅動與求索——2021WLF青年科學家成長報告》。細品其中一段話,反映了很多無奈:“不同性別的科學家對當前‘最大成就’的定義有顯著不同,超過半數的女性青年科學家更希望被認可和獲得專業讚譽,而男性青年科學家普遍認為,科學上的新發現與研究突破才是最大的成就。”
事實上,中國科學界的“她”力量,在各個領域,都做出了突出成就——屠呦呦是第一位獲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剛剛獲得2022“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的胡海嵐,是該獎項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在航天、高鐵等領域,女科技工作者均擔任關鍵角色……
“如果你想要獲得平等,你必須為之奮鬥。你要展示你的能力,要努力工作、兢兢業業。只要我們女性努力做到更好,女性的地位就會越來越高。”在上海,在中國,正在朝著葉叔華期望的方向前進著。
“她”論壇的現場,有兩個有意思的小插曲:當介紹計算機科學家蘭諾·布魯姆時,主持人按慣例稱呼她為“布魯姆太太”,同時上線的布魯姆先生,1995年圖靈獎得主曼紐爾·布魯姆立即糾正說:“叫她蘭諾,別叫她布魯姆太太”;而在圓桌對話環節,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主動要求和主持人換個位子,讓“她們”處於C位。
或許,“她”論壇設立的初衷,莫過於此。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