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習俗是老祖宗遺留下來的傳統風俗習慣,為了弘揚傳統文化,遵循傳統文化,這些古老的習俗對我們後代有用處的必須繼承下來,並且要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農村老人60歲以後,家家戶戶總避免不了為老人做壽,慶賀一番,讓老人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安度晚年。這並不是一種形式,也不是一種無意義的消費,是一種尊敬老人愛護老人的一種具體表現。
但是,老人60歲以後做壽,有兩個壽晨,依據傳統文化習俗,是不能做的。這是我們後輩子孫一定要知道的。為什麼有這兩個壽宴是不能做的呢?
那就是老人到73歲和84歲的時候,是一定不能做的。是什麼原因呢?我國古代正統文化是儒家學派,是儒家學說,一切社會事宜必須要遵從儒家思想,尊敬儒家祖師爺,孔子和孟子這兩位聖賢。
大家知道孔子和孟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聖人。那個時候社會人口平均壽命都有30~50歲左右,而孔子竟然活到73歲時壽終正寢。據史料記載,孔子一生非常重視養生,一生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鍛鍊身體,做到適可而止,管好自己的嘴,有八不吃,喜愛吃的食物也是適可而止,絕對不貪婪。用現代人的話來說,“管住嘴,邁開腿”的養生經驗。
因此,後代人為了紀念這位先賢聖人,在他逝世的那個歲數,即73歲時,對他的離世表示痛心和哀悼,所以,後代人決定老人活到孔子離世的那個歲數的時候,不要為自己做生日,否則是對聖賢的不敬之意。
那麼,為什麼老人在84歲的時候,也不能做生日呢?原因與老人73歲生日相類似,只不過尊敬聖人的不是孔子,而是孟子。孟子也是儒家學派的繼承人,同樣被人們尊為儒家思想的又一個聖人。
孟子一生繼承了孔子的學說,擅於修身養性,在運動上在日常生活上,都非常注重養生,因此,孟子一生身體健康,沒有發生小疾,直至84歲壽終正寢止。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為儒家學說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先賢聖人,把老人84歲的時候定為孟子離世的忌年,表示對這位儒家聖賢的敬仰和哀悼之情。所以,老人在84歲的時候,不能做生日大操大辦,是對先賢孟子的不尊敬。
另外,古代道家學說中有這樣一句俗語,對老人的歲數,有這樣的表述“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這意思是說,人一旦活到了73歲或84歲,就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對社會沒有貢獻,就是廢物,就是“無用”。正於孔子和孟子兩人一樣,閻王沒有叫他們去,自己也去了。
所以,後來人為了避諱這種說法,想讓老人健康快樂地活下去,在這兩個時候,別讓閻王爺知道了,躲過這兩個時候節點,老人會長壽的。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鄂東三農,一起探討三農問題,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