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0月,“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宣告成立。
1981年12月,黨中央決定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原有編制,並正式重新命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其實很早之前,我國就撤銷了13個兵團,但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撤銷後唯一被恢復的兵團,而且由毛澤東主席親自批准組建的兵團,因此是20世紀我國13個兵團中的“長子”,同時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獨子”。
毛澤東為什麼要決策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一、毛澤東的戍邊墾殖思想的形成過程
其實,決策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並不是毛澤東率性而為、突然而然做出的決定,在早年,毛澤東就逐漸產生了戍邊墾殖的思想。
那麼,毛澤東戍邊墾殖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井岡山革命時期,毛澤東屯墾的思想萌芽。
1927年的時候,正處於國共十年內戰時期,共產黨的補給和供養遠遠不如國民黨。
毛澤東在井岡山總結了茶陵經驗之後,提出了工農紅軍要執行“三大任務”——“打仗消滅敵人,打土豪籌款子,做群眾工作。”
其中,打土豪、籌款子就是樸素的屯墾思想,既可以消滅敵人,又可以解決工農紅軍的補給和供養問題。
可以說,這是毛澤東關於軍隊生產自給思想的起點。
在1928年10月的時候,毛澤東又在《中國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一文中指出,“紅軍一面要打仗,一面又要籌餉。”
總之,紅軍不能光打仗,更重要的是,還需要會籌款,解決自身經費問題。
再後來,毛澤東在《動員部隊幫助群眾插秧耕田的訓令》又提到了“一邊打仗,一邊生產”的問題,他建議工農紅軍在“不妨害作戰和警戒時,理應在最短時間內幫助蘇區農民將所有農田耕種完畢,以便秋季糧食徵收;
以確保蘇區全部土地都耕種完,以解決部隊作戰的糧食供給和秋糧的收成。
毛澤東這篇訓令,大力提倡工農紅軍參與農民的糧食生產,並鼓勵工農紅軍實現軍糧的自給自足。
抗日戰爭時期,屯墾思想得到了發展。
抗日戰爭時期,工農紅軍的條件更為艱苦,抗日根據地頻頻面臨敵人的掃蕩,不但物資被盡數掠奪,而且生產一度遭到破壞。
根據地的紅軍和老百姓缺衣少食,生活異常艱辛困苦。
為了抗戰勝利,鞏固抗日根據地,毛澤東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著名口號。
與此同時,朱德也向解放區的軍隊提出了“屯田令”。
毛澤東和朱德的號召得到了根據地老百姓的同情和響應。
而王震將軍帶領的軍隊也響應了號召,並開展了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南泥灣大生產運動”。
王震將軍率領三五九旅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並隨之喊出了“開荒好似上火線,要使陝北出江南”的口號。
戍邊軍隊一邊生產,一邊戰鬥,自力更生,勞武結合,保衛了陝甘寧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對王震將軍的生產式軍隊進行了高度讚譽和評價:
“我們種田,生產糧食是農人,做桌子、造房子是工人,辦合作社是商人,讀書研究問題是學生,懂軍事會打仗是軍人,這就叫農、工、商、學、兵一體聯合起來”。
這為後來農、工、商、學、兵相結合的特殊組織——新疆兵團的成立提供了理論來源。
二、決策建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前後
王震親率解放軍入駐新疆。
王震進入新疆之前,毛澤東曾經語重心長地對王震說,
“新疆比你過去經營的南泥灣要大1萬多倍,革命工作定會舉步維艱,應繼續發揚英勇奮戰、不怕艱苦的精神,準備帶領部隊解放新疆和建設新疆。
鑑於進疆部隊有在南泥灣生產經驗的基礎上,在新疆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
……當年左宗棠曾留下詩句,‘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
希望你到新疆後能超過左文襄公,把新疆建成美麗富饒的樂園”。
1949年9月底,王震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第二軍、第六軍逼近新疆。
與此同時,陶峙嶽率領的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
陶峙嶽此時出任兵團司令員,趙錫光此時出任副司令員,同時兼任第九軍軍長;部隊只是改變了番號,原來的建制和官職沒變,排、連、營、團、師的行政長官都晉升了,沒有降職,更沒有調離。
毛澤東為何要決策建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剛剛解放的新疆,百業凋零,物資匱乏。
那時新疆軍區每個月會派人飛去北京運送銀元,就是為了購買軍糧。
新疆的農村地區也非常貧困,每3戶農民家裡平均只有一頭耕畜,而且農具也非常缺乏,那時的全疆人均佔有糧食195公斤,低於全國210公斤的平均水平。
新疆各少數民族的農民扣除租稅、自留口糧以及下次耕種的種子之外,幾乎剩不下糧食,因此,要想解決新疆十幾萬軍隊的糧食非常困難,幾乎不可能。
二是新疆地理位置比較特殊。
新疆與蒙古、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接壤,國界線2000多公里,要從國外進口糧食,路途遙遠。
要尋求蘇聯幫助,從蘇聯進口,則運輸經費也困難。
而如果從內地調運的話,還是路途遙遠,運輸困難。
三是和平解放後的新疆,仍然面臨諸多威脅。
和平解放後的新疆新政權,仍然面臨巨大的威脅,當時新疆省臨時人民政府主席包爾漢曾致電毛主席、朱總司令和彭德懷副總司令,
“本省危機四伏,情勢嚴重,務希轉飭西來之人民解放軍兼程來新,以解危局”。
面對這樣的內憂外患,新疆需要人民解放軍維護政權的穩定,人民軍隊要想立足新疆,也需要依靠新疆,解決糧食問題。
新疆的政治經濟狀況,切切實實地牽動著毛澤東同志的心。
在這樣的情況下,毛澤東要求軍隊屯墾戍邊,確保西陲邊疆的長治久安。
1950年1月,新疆軍區響應毛澤東的號召,釋出大生產命令:
“一是全體軍人一律參加勞動生產。二是全新疆部隊十九萬三千人,必須發動十一萬人到開墾種地的農業生產戰線上去”。
《命令》同時指出:
“在新疆,軍事生產是長期的,只有發展農業、畜牧業、手工業、漁獵業、餵養家禽、養蠶、植桑等事業,改善軍民生活、醫治戰爭創傷、克服財政困難,才有可能向近代工業方面發展。因此部隊生產須有長遠打算,有計劃地建設軍墾農莊”。
頒佈命令後,駐疆部隊分別在南疆和北疆按師團佈置屯墾區域,生產運動迅速展開。
由此開始,屯墾在新疆各地初具規模,而這正是兵團成立的雛形。
1954年10月,在王震、王恩茂等人的建議下,經毛澤東決策和中央軍委批准,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正式組建。
兵團下轄10個農業建設師,2個生產管理處,1個建築工程師,1個建築工程處及一些直屬單位,總人口17.5萬人,官兵10.55萬人。
三、歷史風雲中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屯墾戍邊之初,實現自給有餘。
屯墾剛開始,生活是非常艱苦的。
王震、陶峙嶽等將軍一開始也是同普通士兵一樣,肩上拉著繩子,手中拉著爬犁,一起與士兵們運石頭,修公路,挖河渠。
他們在生產不繁忙時拿起武器巡邏邊防線,在生產繁忙時又抄起農具抓緊生產。
他們在阿克蘇、庫爾勒、伊犁、塔城、阿爾泰、奎屯和石河子等地安營紮寨,墾荒造田。
經過辛勤勞作,僅1950年一年便開墾荒地83萬畝,收穫糧食6800多萬斤,棉花7500多擔,油料370多萬斤。
同時,還建立起了各種工業作坊,飼養了大量牲畜。
據統計,在新疆石河子地區,僅第二十二兵團官兵就先後建立起紡織、造紙和鐵、木加工等各種工業作坊,從而極大緩解了國家的經濟困難,減輕了人民負擔。
至1952年底,駐疆軍區部隊已實現糧油的自給有餘,並且還將大量棉花運往內地支援祖國輕工業的發展,為後來共和國開展大規模的屯墾戍邊事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艱苦奮鬥時期,吃苦耐勞創業。
新建生產建設兵團,有一個指導原則是“不與民爭利”,因此,兵團屯墾的多為沒有人煙或人煙罕見的荒地。
在1957年至1958年,農八師抽調上萬人進至莫索灣開荒建場。
開荒建場工作非常艱辛,軍墾戰士進駐莫索灣後,住帳篷、地窩子,吃鹹菜,喝鹼水,每人飲用、洗臉、洗腳、洗衣服的水,一天只有一茶缸。
但是,艱苦的條件沒有絲毫退卻部隊裡許多軍人的生產熱情。
為了生產不落後於別人,蔡永堂睡覺時將揹包帶子一頭栓在自己腳脖子上,一頭拴在帳篷門上,不管誰早晨想悄悄提前上工,都會把他拉醒。
安登魁帶領先遣隊從下野地前往奎屯開荒建場時,由於戈壁灘上沒有路,70多公里的路程,汽車整整走了一天。
“沒有飯吃,沒有水喝,餓了啃點兒乾糧,渴了抓把雪吃,大人還好,車上一個兩個月大的嬰兒由於媽媽沒有奶水,只能煮糊糊喝,餓得哇哇哭。”
1960年的石河子八一棉紡廠,
“廠房沒有結頂,門窗尚未安齊,更無取暖裝置,偌大的車間冷如冰窖。
別說是織布紡紗,就是在車間站一個小時也凍得手腳發麻,何況還要用凍僵的手把頭髮絲樣的紗線打成結,裝進梭孔……
最後,不得不打破紡織廠嚴禁火源的規矩,派專人在車間生起火爐,同時手提滅火器,隨時準備滅火。”
截至1966年,兵團人在這種簡陋的條件下,興辦了八一製糖廠、八一棉紡廠、八一毛紡廠、紅山嘴電站、躍進鋼鐵廠、通用機械廠、天山食品廠、天山化工廠、合成氨廠等大中型工業企業。
現代的新時期,各項事業快速發展。
現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黨中央的大力支援下,各項事業快速發展。
在農業現代化方面,兵團大力推進全國節水灌溉示範基地、農業機械化推廣基地、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等“三大基地”建設,農業先進技術的引進和研發取得突破,依靠科技創新和組織化規模化的優勢,兵團的農業現代化建設成效顯著。
在新型工業化方面,兵團立足新疆資源和地緣優勢,形成了食品醫藥、紡織服裝、氯鹼化工和煤化工、特色礦產資源加工、石油天然氣化工、新型建材和裝備製造等支柱產業。
由兵團生產的節水灌溉器材、棉紡錠等產量和規模名列全國前茅。
在城鎮化建設方面,初步形成以城市、墾區中心城鎮,一般團場城鎮、中心連隊居住區為發展架構,與新疆城鎮職能互補,具有兵團特色的城鎮體系。
兵團總部現設在烏魯木齊市,現在有14個師、178個團場、9個兵團管理的師(市)合一的自治區直轄縣級市。
兵團的“拓荒勇士”們,過著“我家住在路盡頭,界碑就在房後頭;界河邊上種莊稼,國境線上牧羊牛”的生活。
他們成為了守衛邊疆和平的衛士,堅持將“團部”設在邊防駐軍的前面,“連隊”設在邊防哨所的前面,“條田路”設在邊防軍巡邏線的前面,始終挺立在邊防第一線,確保著祖國西北邊防的安全鞏固。
小結
新疆兵團後來為了解決部隊“娶妻”的老大難問題,還專門從內地招募了女兵近5萬名,同時興建小學等各種基礎設施。
不但改寫了自漢武帝以來“屯墾戍邊,一代而終”的歷史,更是有效穩定了軍心,成就了“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壯舉,而新疆兵團也因此成為了一項持續長久的事業。
總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在特殊的歷史和社會環境中應運而生的。
原兵團第二政委張仲瀚在總結兵團成長的過程中曾經說過,“生產建設兵團是偉大的毛澤東思想的產物,沒有毛澤東思想,就沒有生產建設兵團”。
它是毛澤東思想的產物之一,也成為了毛澤東戍邊屯墾思想的實際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