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劉潤”公號,訂閱“劉潤”公號,和200萬讀者一起洞察商業本質)
前天,在我的年度演講“進化的力量”上,我說:
消費領域正在發生鉅變。而這些變化,就在我們眼皮底下,大量催生新物種。
2022,消費,一定蘊含著巨大的機會。
這個機遇在哪裡?怎麼抓住?
就是做好這三件事情:新模式,新渠道,和新品牌。
其中,關於新渠道,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內容,受限於演講時長無法展開。
現在我們來展開講講。
你知道,我現在買東西最多的平臺是哪裡嗎?
是抖音。
這可能和我不負責買家裡日常用品有關。
我經常出差。晚上睡覺前,覺得一天好辛苦,決定刷個20分鐘抖音睡覺。刷著刷著,就刷了2個小時。
然後,我刷到一個人在大口大口地吃拌飯醬。我不知道,他怎麼能吃得那麼香。
突然,我就餓了。然後,忍不住就下了單。
所以,每次出差回家,都有很多我的快遞。
有時候,我都不記得我買過這些了。但是那一瞬間,我是真的被打動了。
我覺得我是個挺理性的人。
但為什麼也會這麼容易被影響?
因為,影響我們消費決策的“依據”升級了,而我們,還沒有升級。
影響我們消費決策的唯一依據,是:資訊。
這件西裝是藍色的。這是資訊。摸一摸,羊絨的,我喜歡。這也是資訊。翻一翻價格標籤,買不買得起啊?還行,能承受。這還是資訊。服務員,拿一件我的號試一下。還挺合身。這依然是資訊。
你依據所有獲得的“資訊”,來決定買,還是不買。
而資訊在網際網路上傳播,經歷過三個時代:
文字時代,圖片時代,影片時代。
最開始,在網速還不快的時候,我們主要靠文字傳遞資訊。
但是文字的資訊密度很低,講不太清楚一些複雜的事情。
所以,最開始,我們只能在網上賣一些簡單的東西。
比如書。你需要依據什麼樣的資訊,來決定,買還是不買一本書?書名?作者?目錄?最多再加一個封面,夠了。
後來,網速快了。
我們可以傳照片了。還高畫質的。
照片的資訊密度要高很多。所以,這時候,我們可以在網上賣衣服了。哇,這件襯衫穿在那個模特身上真好看,那氣質,那感覺,估計穿在我身上,也不錯。
照片能傳遞的氣質,感覺,資訊量,文字是做不到的。
再後來,網速更快了。
我們可以拿著手機,隨時隨地刷影片了,可以看直播了。
這時候,我們可以在網上傳遞的資訊,密度就更高了。
你想說明,我的沙發特別結實,一個200斤的胖子在上面跳來跳去,都沒事。怎麼講清楚這件事?
那就找一個200斤的胖子來跳唄。然後拍成影片。就像那個拌飯醬一樣。
這種資訊量,是文字,和圖片,永遠沒法給的。
從文字→圖片→影片,“資訊”被傳遞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傳遞給消費者的感覺、細節,也越來越豐富。
所以說,新渠道,可以用“短影片+直播”,把所有產品都重賣一遍。
我舉個例子。
劉媛媛,北大法律系碩士,她被大家知道,是從她參加《超級演說家》節目,獲得了第二季總冠軍開始的。
畢業後,她開始創業。現在的主業是,直播賣書。
做得怎麼樣呢?
先是“5個月賣書賣了1個億”,然後今年9月27日開啟了“億元專場”的直播。
這場直播的銷售額近億元,號稱“喊來了中國出版社的半壁江山”。
這是怎麼做到的?
首先,當然是低價,極低的價格。“爆款書突破了雙十一價格”、“50萬冊書破價到10元以下”、“10萬冊1元書”,等等。
其次,這場直播賣的90%的產品是童書。
劉媛媛在開播前曾說:
圖書品類的短影片流量偏低,只有部分產品達到極致價格,才能吸引人。
這樣賣書還有利潤可言嗎?
我們以前講過,一本書從寫完,到賣給消費者,要經歷4個環節:
作者,出版社,印刷廠,書店。
每個環節都要付出成本,以獲取收入。
這樣的交易結構,傳統而低效。
所以當網際網路衝進來之後,直接衝擊、甚至打擊了這種傳統模式。
噹噹網、電子書、得到知識服務平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針對各個環節“一對一”打擊。
書,越來越難賣了......
直到“直播賣書”這種形式的出現,“賣書”又變成了一個新的機會。
不僅是劉媛媛,今天很多人都在直播賣書,樊登在賣書,李國慶在賣書,楊天真在賣書,俞敏洪在賣書……
為什麼?這門生意是如何運轉起來的?
剛才我們講了,直播賣書能賣的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便宜。
比如,在抖音上售價一般是5折。
5折什麼概念?
我寫了不少書,作為作者,我找出版社買自己寫的書,拿書的折扣都要6折,或者5.5折。談判能力非常強的作者,才能拿到5折。
既然售價是5折,那抖音的主播們拿書是幾折呢?
我問了一些出版社的朋友,一般是3.5折。
我的天,3.5折,這幾乎就是把出版社的利潤空間全部讓出去了啊。
因為一本書售價5折,剩下的50%,出版社大約要付10%作者版稅,10%圖書發行成本,15%印刷成本。
留給出版社能賺的錢,就剩15%左右啊。現在這15%都讓給主播了。
幾乎擦著成本做的,出版社為什麼願意這樣做?
1)直播會帶來更多的傳播。在直播間,一本書可能會獲得更多曝光,出版社也能有更高知名度。
2)清理庫存。比如在劉媛媛億元專場裡,“1元書”的供貨商,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當時他們的一本書《森林報》,原本計劃是9.9元秒殺,後來在直播時臨時改成1元秒殺。
出版社願意承擔這個差價,是因為當天賣的《森林報》是2010年的版本,在庫房裡躺了10年了,而且新版已經上市了。需要清庫存。
書,其實是一個好的售賣品類。
因為它是標品,售後問題也比較小。
不管行業怎麼變革,只要找到適合的新渠道,就有新機會。
今天“直播”的方式,就是一個很好的賣書“新渠道”。
所以,儘快用“短影片+直播”的方式,把所有產品,都重賣一遍。
甚至是產品說明書。
有一次,我在電商平臺上買了個“花箱”。打算種點蔥之類的。收到貨之後,不會裝。客服隨手就甩給我一個影片連結。
現在,連說明書都不要了。
很多年前,我和原微軟大中華區副總裁,我的前老闆,曾良聊天。聊到對未來的判斷。
他說他預測,未來的網際網路上,有80%以上的資料流量,跑的都是影片。
當時我有點不信。今天我信了。
而且,今天我越來越覺得,影片,可能是“經典網際網路”的終極媒體形態。
為什麼?
人有五感。
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
味覺,嗅覺,觸覺在短期內無法上網。
到了元宇宙時代,也許可以。
什麼叫元宇宙(metaverse)?
meta這個詞根,可以翻譯成“元”,也可以翻譯成“超”。
meta-verse,其實不是關於宇宙的宇宙,而是超越現實的宇宙。
意思是,因為VR/AR/MR技術的發展,我們在現實的宇宙外,多出了一個虛擬的宇宙。虛擬宇宙“延展”了,或者說“超越”了現實的宇宙,這就“超宇宙”。
“超宇宙”,才是更準確地翻譯。但今天大家都叫它“元宇宙”,所以我們還是用“元宇宙”來稱呼它。
元宇宙關於感官的延伸,未來場景可能是:
我們每個人都帶著VR眼鏡,戴著觸感手套、穿著觸感緊身衣上網。
你想做一套西裝,摸摸這個面料,純羊絨的。很柔軟,很舒服吧。套上試試。怎樣,暖和嗎?
因為增加了至少觸覺,大大提升了真實的感覺。
但是今天,在“經典網際網路”的世界裡,還是不行。
經典網際網路,只能把資訊載入在聽覺訊號,和視覺訊號上。今天我們所有能在網際網路上傳遞的感官體驗,雖然很豐富,但其實也還是隻有兩種:視覺和聽覺。
而聽覺+視覺,就是影片。
這個影片,可以是3D影片,VR影片,但都是影片,也只能是影片。
所以說,影片,可能是“經典網際網路”的終極媒體形態。
直到元宇宙出現。
最後的話
2022,新消費時代,正在到來。
怎麼抓住這波機會?
記住:新模式,新渠道,新品牌。
新模式,就是切換模式,從品牌代理人,變為使用者代言人;
新渠道,儘快用“短影片+直播”的方式,把所有產品都重賣一遍;
品牌的基礎,是信任。新品牌,也是如此。
這兩年大家能明顯感覺到國貨崛起,因為我們中國人,越來越信任我們中國人自己了。這種自信,不斷溢位到很多中國品牌上。
基於強大的“信任”基礎,現在是建立新品牌的大好時機。
今天我們聚焦講了“新渠道”,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