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峰會中美再交鋒!
10月31號上午,正在羅馬參加G20峰會的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應邀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見了面,坦誠、務實地交流了雙方之間共同關切的話題,以及雙方之間所存在的分歧,但是從新聞報道當中也可以看出,這次會談充滿著熱烈、激烈乃至尖銳的對立。布林肯首先在臺灣問題上表態,他認為“美國無法接受,也不能接受改變兩岸關係現狀的局面。”但布林肯同時也強調,美國仍然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對於布林肯在臺灣問題上的表態,以及布林肯所談到的中美關係所存在的困難,王毅外長明確地給予了反駁。
王毅外長認為:中美關係之所以發展到如此的地步,責任完全在美方,因為中國無疑也不願意去挑戰美國乃至擊敗美國,這完全是美國自我迫害的想法,一意孤行去孤立乃至遏制、打壓中國,不斷拉起一些小山頭、小集團,企圖在中國周邊打造出圍堵中國的戰略態勢,給中國的國家安全和利益造成了巨大沖擊。尤其是美國政府和國會,一股反華浪潮前所未有。就以最近的這一屆美國國會為例,已經出臺和制定了兩百多件反對中國的“反華議案”,這在以往的美國國會當中是前所未有的。同時美國政府到今天仍然把九百多家中國企業和個體列入制裁清單當中,這完全違背了中美兩個國家關係發展的大局,也違背了中美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全球人類對於中美兩個大國關係發展的期望。
王毅外長特別強調臺灣問題:解決只有一條路,就是跟大陸實現統一,沒有其他路可以談。與此同時,王毅外長話鋒一轉,又說:我仍然願意和布林肯國務卿保持個人的聯絡,願意就中美關係所出現的熱點乃至危機問題進行及時的溝通,管控危機,防止中美關係繼續下滑。
如何看待10月31號上午,中美兩國外長的這次會談?
首先,王毅外長這一次參加G20峰會其實有兩個任務。第一個任務,10月27到29號,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是應希臘、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義大利的外長邀請進行相應的國事訪問,然後在義大利的羅馬再參加了G20峰會。這裡面就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層,王毅外長首先是國事訪問,為什麼選擇希臘、義大利、塞爾維亞和阿爾巴尼亞?因為在目前,尤其是現在歐洲議會所掀起的企圖改變與臺灣關係事實和輿論面前,這四個國家相對來說立場相對比較客觀,所以為了遏制歐洲內部的反華的潮流,王毅外長應這四國外長的邀請前來進行國事訪問,以此實現對於歐盟內部國家關係的緩和。第二層,這一次的G20峰會,中國最高領導人並沒有出席會議,而只是以影片致辭的方式在G20峰會第一階段的會議上做了致辭,所以王毅外長在結束了對義大利的國事訪問時,又順便參加了羅馬的G20峰會,王毅外長的雙重身份,就使得他在G20峰會上可以說是比較特殊的人物。
第二個,王毅外長和布林肯國務卿之間的會談,大家要注意兩個細節。
第一個細節,這是應美國國務卿的邀請,在中國代表團的駐地舉行的一次會晤。中國代表團在羅馬峰會的駐地實際上仍然起到了主場作用,美國人想來談,到我的駐地來。布林肯國務卿到了中國代表團的駐地,從側門進入到了會場,然後雙方直奔主題。這也就意味著,對於此輪中美會談,中方心裡有數,是美國有求於我,所以我不主動,但是對於你的邀請,我一定給予你積極的回應。
第二個細節,布林肯國務卿在和王毅外長進行見面的時候,雙方保持了最基本的禮節,但是並沒有表現出過分的熱情,雙方沒有像與其他各個國家的領導人見面時,所出現的擁抱或者擊肘的動作,以示親密,這一次雙方只是做了肢體上的明顯的傾向性的動作,但是並沒有擊肘,站在各自國旗的面前,距離在一米以外,可以說是比較安全的距離。這個距離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意味著兩個人雖然認識,但是關係還沒有親密到能夠突破安全距離。從具體的會談內容上,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一次的會談並不是那麼順利。因為王毅外長強調了希望繼續保持和布林肯國務卿個人之間的交往,也希望中美兩個國家繼續就管控危機、化解分歧、改善關係做出努力。
如何評價G20羅馬峰會以及美國總統、美國國務卿一起到羅馬參加峰會這件事情?第一,美國現在確實已經顯示出了疲態,雖然我們從來不會唱衰美國,也從來不會低估美國,但是這一次的G20峰會明顯的可以看出,拜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首先,在29號見到法國總統馬克龍時第一句話就說:我們美國在潛艇問題上做得不體面,我給你道歉,!這在歷屆美國總統當中可以說是很少見的,美國人向來就是即使做錯了,那也是你小弟做錯了,怎麼輪得到老大去低頭認錯呢?所以不得不說,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以及歐盟內部的支配力,現在確實受到了法國的挑戰,尤其是英國脫離了歐盟以後,法國人如果跟美國人鬧彆扭,美國確實有點受不了。所以拜登只能低頭給法國總統馬克龍說:我做得不體面,請你原諒。另外一方面,G20峰會有別於G7會議,前不久拜登也到訪了歐洲,在英國總統約翰遜做東道主的情況之下,與G7的其他的成員國見了面,那個時候可以說是意氣風發。但問題是從2007、2008年的金融風暴以後,G7會議已經變成了富人俱樂部,要想解決全球問題,無論是經濟問題,還是全球氣候問題,沒有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參與,G7會議根本發揮不了作用。所以從2007年以後,G20會議才是全球解決共同問題的真正的公共意識平臺,而在這一次被寄予厚望的G20全球峰會當中,中國領導人沒有來,為什麼沒有來?代表了兩個趨向,第一個,G20峰會不管中國的領導人來與不來,要想去解決全球問題,必須還得徵求中國的同意,這就是底氣,這就是實力;第二個,中美關係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改善的,也不是一年兩年能夠迅速得到提升的,就目前中美關係所發展的結構性的矛盾,需要很長時間去化解。而從美國目前的態度來看,絲毫無視中國在天津會議上所提出的兩份清單和三項原則,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何必到羅馬去跟你又不歡而散呢?這是我們對於這次峰會與美國會面的態度,這也就決定了拜登總統這次是興沖沖而來,結果一定是掃興而歸,被熱炒的拜登與中國領導人高峰會晤又一次落空了。
在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越來越把自己的目光和注意力集中於國內,集中於14億人口的經濟社會的整體提升,這才是中國應對各種風雲變化的根本基石。總之一句話,G20峰會還在進行當中,這一次的羅馬高峰會議一定不會是風平浪靜,因為畢竟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尤其是美國總統拜登上任以來最負有盛名的一次盛會,這次拜登能不能有所收穫,關鍵還是看有沒有誠心,在與中國改善關係上,在與其他國家的關係的改進上,在與全球公共問題的努力和付出上,美國有沒有誠心。從目前來看,拜登來參加峰會,主要就是來拉幫結派的,從這個角度來講,美國如果不改變自己的心態,不改變自己的做法,中美關係在相當長的時間之內,仍然像王毅外長所說的責任在美方,因為美方從來不把中國所提出的三項原則作為一個必答題來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