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亞
12
耶穌誕生地:
伯利恆主誕堂和朝聖線路
Birthplace of Jesus: Church of the Nativity and the Pilgrimage Route, Bethlehem
這一入選遺產位於耶路撒冷以南10公里,自公元2世紀以來,就被基督教傳統認定為耶穌的誕生地。公元339年,在此建成第一座教堂,公元6世紀的火災後,在此基礎上重建的教堂保留了原有建築精美的馬賽克地板。這一遺產地還包括拉丁、希臘東正教、方濟會和亞美尼亞修道院和教堂,以及鐘樓、露臺花園和一條朝聖路線。
巴勒斯坦,伯利恆,耶穌誕生教堂,簡稱主誕堂。
因為耶穌的誕生,這個地方不但被認為是基督教開始的地方,也是基督教世界的聖地之一。
伯利恆位於耶路撒冷以南10公里、土質肥沃的石灰岩山地上。最晚自公元2世紀起,伯利恆便被公認為是主誕堂所在地,即耶穌的誕生地。第一座教堂建造於其上的那個特殊的洞,被傳統地相信是耶穌降生其中的“馬槽”。因為耶穌的誕生,這個地方不但被認為是基督教開始的地方,也是基督教世界的聖地之一。公元339年,最早的主誕堂由君士坦丁一世的母親海倫娜(Helena)修建,其中通向馬槽的入口處位於地下,並被特意設計成八角形環繞的形狀,以便能夠為觀看“馬槽”提供一個方便的角度——由於洞口十分狹窄,人們需要彎腰才能透過,所以也被稱為“謙卑之門”。
耶穌誕生教堂前面莊嚴肅穆的石柱,這些石柱是基督教教堂建築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公元6世紀中期(查士丁尼一世時期),這座教堂被現在的主誕堂覆蓋,儘管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但還是保留了原建築精美的馬賽克地板。它是日常使用的最古老的基督教堂,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耶穌出生的“馬槽”上建造了一座大理石聖壇,其上懸掛著15盞基督教各派在不同歷史時期點燃的銀製油燈,教堂周圍也增建了幾個小教堂和修道院。現在,主誕堂由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和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共同管理。
在過去1700年的各個時期,伯利恆和主誕堂一直是而且仍然是一個朝聖的目的地。從耶路撒冷到主誕堂的傳統路線的東端被稱為朝聖路線,因為那裡標誌著將伯利恆的傳統入口連線到大衛王勇士大教堂和主誕堂之間的路,並沿著星街、延伸穿過大馬士革門(或這座城鎮歷史性的城門Qos Al-Zarara),直通向馬槽廣場(the Manger Square)。
馬槽的入口處位於地下,由於洞口十分狹窄,人們需要彎腰才能透過,所以也被稱為“謙卑之門”。
與此同時,據《聖經》記載,童女馬利亞從聖靈懷孕後,統治以色列的羅馬皇帝愷撒·奧古斯都有旨意下來,叫天下人民都報名上冊,於是,約瑟和馬利亞從以色列北部加利利的拿撒勒前往伯利恆報名上冊——伯利恆又名大衛的城,而約瑟是大衛一家一族的人——當時馬利亞的產期到了,生了耶穌,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裡,因為客店裡沒有地方。雖然看似各種因素巧合,但實際上是應驗了《聖經》舊約關於彌賽亞的預言:“猶大地的伯利恆啊,你在諸城中並不是最小的,因為將來有一位君王要從你那裡出來,牧養我以色列民。”所以伯利恆的朝聖路線中也包含了這層含義。如今,這條朝聖路線不但在每年的聖誕儀式中有紀念,而且也由三大宗教的創始者在一些聖誕儀式和對伯利恆的正式訪問中重走。
2012年12月24日,主誕堂外,神職人員列隊等候進入教堂參加平安夜禮拜,紀念耶穌降生,道成肉身。
伯利恆主誕堂和朝聖路線的普世價值,在於它與一個偉大宗教的誕生地相聯絡,對於信徒而言,他們在伯利恆看到的,是神的兒子變成了人,即道成肉身。而主誕堂的構造和它的紀念價值已經把基督教在過去1500年裡在政治和靈魂方面的超常影響聯絡並反映出來。
本文節選自《文明》2017《“一帶一路”上的文明記憶》珍藏版
全球首次 視覺展示
2017《“一帶一路”上的文明記憶》珍藏版
444頁全綵高階印製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前夕,《文明》雜誌全球首發《“一帶一路”上的文明記憶》珍藏版,全方位、多視角展現“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精彩紛呈的世界遺產與文化。
《“一 帶一路”上的文明記憶》珍藏版精心選取“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傢俱有代表性的世界遺產與文化,採用國際化的傳播方式和設計理念,透過約10萬精煉文字和 近400張充滿視覺衝擊力的圖片,全球首次用視覺方式整體呈現這些國家的世界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歷史景觀。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誌公眾號:WENMINGZAZHI,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宣告:《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絡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13146832364/15611146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