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旬,去了趟川西。早就聽說丹巴的甲居藏寨,當然要去看看。
甲居藏寨離縣城11公里,包個車60塊送到寨子裡。村裡到處都是農家樂,100/人,包晚餐和第二天的早餐。
我們住的這家,男主人帶著遊客出去了,要幾天才能回,家裡就剩下小兒子和女主人。母子都不善言辭,沉默卻樸實友好。第二天走的時候,女主人還裝了一布袋核桃讓我們帶著吃,實在不好拿,沒帶。
闊大的堂屋,比較現代了,但仍然有清晰的藏族元素。
趁主人做晚飯的功夫,上屋頂轉轉。
這紅玉米,顏值頗高啊!後來知道,這樣直接晾在天台上,任憑風吹雨打日曬的玉米,都是喂牲口的。人吃的玉米,不是同一個品種。
河谷裡的風呼呼地吹著,感覺一個站不穩,就要被掀倒。
在是座三層高的小樓,牆角門口,種滿花花草草。
晚飯。蒸南瓜,香腸,鹹肉,玉米餅,炒西葫蘆,蔬菜湯。鹹肉一咬滿口香,玉米麵餅子烙得焦脆,帶著淡淡的甜——感覺這頓飯,都值五十元。
早上起來,吃過早飯,去最高處的三號觀景臺。
從主人家的後門沿著小路往上走。
這面牆上,爬滿了多肉。
主人家的老奶奶,和我們同行。
我問:奶奶,你是怕我們不認識路,特地帶我們去呢,還是也要去觀景臺?
奶奶舉了下手裡提著的袋子:去觀景臺賣。
袋子裡,大概裝著蘋果,核桃之類的。
路邊的果樹,掛滿了累累果實。地上也掉得到處都是。老奶奶說,想吃就摘。
撿個蘋果拍照。
落在地上的,還有核桃。
遊步道修得很好。順著山勢一直往上,只是走得有點吃力。
一小塊平地上,還修了個巨大的轉經筒,一個人的話,要使盡渾身力氣才能把它推動。
老奶奶一邊念著經,一邊慢慢地轉。
終於爬上觀景臺。
看過去,整個甲居藏寨是這樣的,嘉絨藏族特有的紅白相間的房子順著山坡鋪陳開來,山下就是大渡河。
一般來說,每年的三四月份,梨花開的時候,甲居是最好看的,到處都是雪白的梨花;如果再晚一點呢,所有的樹都黃了,也別有一番風味,可惜我們這個時候,有點屬於青黃不接。
來甲居藏寨的話,最好能帶個300以上的長焦,才能從高處,拍到這些民居的細節。
甲居的路都修得很好,可見這些年,旅遊發展得也非常好。
雖然也是藏族,但嘉絨藏族並不是遊牧型的,而是從古到今都是農耕文化,相比較其他藏族,總體要富裕得多。俗語說“倉稟足而知禮節”,所以嘉絨藏族的整體風氣,是很好的,有個成都的朋友,從事旅遊業多年,說,這裡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坑蒙拐騙的事。
路邊做生意的當地人也是如此,即使你只是看看,並不買,也一樣笑嘻嘻的。
丹巴出美人,甚至還有個地方,很直白地,名字就叫“美人窩”,傳說嘉絨藏族的前身,是西夏皇族後裔,所以女人們個個長得平頭整臉,美女的機率非常高。
不過在村子裡轉了好幾圈,唯一的遺憾是,人們的打扮都漢化得厲害,頭上頂著傳統的美麗帕子的女人們,幾乎見不到了。
逛完觀景臺,下山,循著回客棧的路,在村子裡隨便轉轉。遊客也不少。
從高處看起來連成一片的村莊,其實間隔很遠,這戶人家到那戶人家,往往要走上百十米甚至更長。地勢也是高低不同,每戶人家,都各自為政。山間地廣人稀,房子就建得很是闊大。
這也是一戶殷實的人家。
我們住的客棧小院門口,一大簇盛開的菊花。
村子裡也有小片的農田,大概是種玉米土豆之類的。
因為座落在河谷裡,海拔只有2000米左右,所以丹巴的氣候,總體是比較溫和的。這裡的冬天也不太冷,山上偶爾下雪,但縣城裡,是基本見不到雪的。整個甘孜州,瀘定,康定,丹巴是三個氣候最好的地方。
下山途中,路過又一個觀景臺,停車十分鐘,拍照。
最後的甲居藏寨。
奔騰的大渡河。從瀘定開始,一直到金川,都是沿著大渡河在走。
牆上的宣傳標語很有意思: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TIPS:
丹巴離墨石公園不遠,90公里,自駕2個多小時,墨石公園地形地貌奇特,值得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