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木
最近樓市比較亂,但翻來覆去還是那麼幾件事,銀行停貸、利率上調、二手房指導、租賃住房……
總結為一句話:
為了配合貨幣走向和經濟穩定,打擊高房價已經上升為“頂部戰略”,在這種情況下,剛出調控或目前樓市過熱的城市,均有冰凍風險。
比如深圳、上海、成都、合肥、西安、寧波等城市,購房者下半年應儘量去觀望,千萬別誤入,高峰站崗。
抑制賣家,利好買家。
下半年是買方市場,大家不用那麼焦慮,可以花時間沉澱資金與提升認知,後者也是我的首要任務。
昨天晚上,有一位朋讀者跟我說,從別人那裡花大價錢買來一個觀點,讓我評估評估:
房價有兩個全世界一致的鐵規律:
1、城市越擴張,中心區房價越貴。
2、十年內房價漲幅是固定的。但並不固定哪幾年漲,有時候會每年連續漲或者跳躍增長。
這兩個觀點對大家選房選時機,有很重要的作用,但還是片面了。
我跟他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的鐵律,因為事物變化的“動態”的,樓市探討要“因城而異”。接下來子木幫大家系統地梳理一下自己的觀點,讓你看清買房背後的邏輯。
1
四大階段
任何國家,城市發展都可以分為四大階段:
萌芽期、生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中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我們都有幸經歷過這四個週期,當然70年的城鎮化程序,萌芽期早已過去。
一般情況下,一線城市目前已經處於成熟期。
二線城市正從生長期步入成熟期。
三四線城市分化嚴重,一部分在生長,一部分成熟,更多是衰退。
這裡面的判斷標準,並不是說你造了多少新區,蓋了多少房子,而是人口流向和產業分佈。
四大一線城市雖然早已進入成熟期,但它很難衰退,是因為它的人口結構是“流動”的。
每天都有源源不斷的人口流出,同時有成千上萬的新鮮年輕血液流入,就像一個活水泵。
二線城市是中國經濟的未來,也是人口流入的重要地域。
在2020年人口調查中,全國人口流入量前10的地方,8個都是二線城市,成都10年流入582萬人口,西安是448萬,鄭州397萬,杭州323萬。
尤其成都,人口躍升為2000萬人以上,全國第四,數字驚人。
人口流入量大,城市運轉壓力驟增,為了滿足居住需求、解決城市病,開始紛紛造新區,擴張城市版圖。
2
認命
從2010年-2015年,中國幾乎所有城市開始大規模“造城”。
資料統計,至2016年,全國規劃了3500個新區,平均每個地級市擁有10個新區。
按照規劃,往這些新區裡塞滿20億人,才能達到目標。
目前中國人口增速已經開始出現趨緩趨勢,這意味著,大部分新區的結果註定都以悲劇收場。
在城市的馬太效應下,80%的人口流入到20%的城市,一二線城市的新區開始冉冉升起,逐步替代老城區的地位,成為城市新的「市中心」。
比如鄭州的鄭東新區,蘇州的工業園區等等。
城市擴張是一個大命題,不僅需要道路疏通,基建配套,還需要有效的招商引資,背後需要天量資金。
所以很多政府不得已開始透過“政府遷址”的方式,帶動配套進步,提高協作效率。
比如合肥,2002年之前政府在廬陽區,後來搬遷到了政務區。比如鄭州,一開始在二七紀念塔,後來搬到了金水路紫荊廣場,現在則是在鄭東新區。
隨著政府的遷移,之前所謂的邊緣成為了市中心,所謂的市中心,又變成了房價的沉睡地。
但可以確定的是,2020年以後,人口流入量一般的城市,市中心很難再改變了。
說白了,對於新區來說,能成的已經差不多了,成不了基本要認命了。
然後是三四線城市,分化最嚴重。
其中一部分在生長期,一部分在成熟期,更多的已經在衰退。
還在生長的三四線城市不多,基本聚集在城市群中,比如長三角的金華、大灣區的惠州等。
成熟期不用多說,處於衰退期的三四線城市最多,基本都聚集在北方。我們看下面一幅人口流量圖就可以看到。
這些城市未來發展新中心的能力逐漸疲軟,城市面維持在一個高度,艱難行走。
至於人口流出量大的城市,比如鶴崗、雙鴨山、七臺河等地方,城市面會加速衰敗,像遲暮的老人。
3
衰敗的中心區
我們在釐清了所有城市的發展概念,再重新回到的這個問題的探討層面:
城市越擴張,中心區房價越貴?
首先,我們要判斷這個中心是一層不變的,還是將來會遷移。
現在來看,大多數城市的中心區已經很難改變了。
這是因為高能級城市財大氣粗,即使新區發展迅速,中心區也不會衰敗,可以透過舊改迭代升級,比如深圳寶中,一批批城中村倒下,一棟棟參天大樓拔地而起,房價達到10萬/平米以上。
人們買房,並不是一個水泥殼子,而是背後繫結的資源。
這些城市,城市擴張,但中心區的價值邏輯不變:全城最好的產業叢集地、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商業資源。
在這其中,所有資源都可以複製,但教育和產業資源是很難快速複製的,它需要時間去沉澱。
比如北京海淀區,教育高地,城市雖然還在擴張,但人們為了追求這些資源,還會搶著在這個地方買房,很多剛需即使沒有錢買在了郊區,但過幾年還會層層向中心區置換,導致中心房價越來越貴。
再比如北京朝陽的國貿、望京,是北京的金融中心和網際網路第二中心,每天幾十萬年輕人在這裡上班,周邊的房價均是每一輪大漲的起點,因為它有產業上的距離優勢。
還有一個比較深刻的例子是杭州。
2011年,杭州最貴的是藍色錢江,6萬元/㎡,最便宜的是4K/㎡,兩者相差15倍。
2015以後周邊一系列的新區開始瘋狂建立,政府把政策投入都給了周邊的新區,產業也在日新月異,這時候中心區房價漲速緩慢,大概7萬元/㎡左右,但郊區已經達到1.5-2萬/㎡,兩者差值4-5倍。
但在2020年從下半年開始,杭州開始分化,龍頭板塊跳漲,南星橋突破15萬/㎡,最便宜的如臨平山北、蕭山南部,二手房依然在1.5-2萬元/㎡左右徘徊,差值再度拉大至10倍左右。
從差值15倍,到4-5倍,再到10倍,這意味著,中心區價值迴歸,擁有高於新區好幾倍投資屬性。
背後的邏輯是:
新區到處都在建立,但南星橋中心區的價值未變,資源還在,而且還緊挨著錢塘江,政府也有足夠的能力讓這個地方保持活力。
4
反例
反例也有,只不過屈指可數。
比如我前段時間考察的武漢,光谷所在的東湖高新區將是武漢的未來,近兩年的房價漲幅主要集中在這個地方。
而且光谷是近幾年武漢人口流入量最大的區,GDP和產業也最豐富,所以未來必然會成為武漢的新中心,大機率會超越漢口、武昌中心區。
再比如珠海,橫琴是未來核心,會超越香洲中心區,而航空新城和斗門新區將作為橫琴的溢位區,互成犄角之勢。
說白了,買新區還是中心區,主要看市民所追求的城市資源“變不變”。
你要判斷這個新區是否被政府大力支援,撥款建設,人口和產業雙流入。這個判斷顯然很難,告訴大家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看房價”。
房價都是人們用腳投票選出來的,如果新區和原中心區價差很大,那麼發展起來的可能性很小,如果緊追、持平甚至超越,那麼這個新區大機率會成為未來的新中心。
按照我的判斷,大部分城市的新區都是“未成先衰”的,像上面提到的武漢光谷、珠海的橫琴,這在中國並不多。
至於第二個問題,“十年內房價漲幅是固定的,但並不固定哪幾年漲,有時候會每年連續漲或者跳躍增長。”
過去可能適用,但接下來,在城市馬太效應和失去人口紅利的城鎮化下,房價會產生巨大分化,而主要城市的房價漲幅可能只有一個標準:
指導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