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上海出差,正坐在華住旗下酒店的大堂裡,想著怎麼跟大家聊聊TO C的業務邏輯。
無意中,看到了一本書。
這本書是華住集團的創始人,季琦先生的一本《創始人手記》。
季琦,可能很多人都沒怎麼聽過。
實際上,他創業三次,從攜程到如家酒店,再到漢庭酒店,也就是現在的華住集團,都是他的創業專案。
這三家企業的市值都超過了百億。
季琦也可以說是個妥妥的猛人,放在古代就是三進三出的趙子龍了。
而且,酒店也是一個主要TO C的服務業。
我就好奇翻了翻這本書。
結果這麼一翻,就翻出了我今天想跟大家好好聊一聊的事。
那就是,我們怎麼“幹掉”網際網路?
有人會說,“啊,單老師,不是讓我們學習網際網路嗎?今天怎麼又要幹掉網際網路了?”
同學們,“出師”的定義是什麼?
那就是學以致用,忘掉老師講的話。
而且,我們為什麼要轉型網際網路,學習網際網路?
我想,季琦的遭遇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
2014年,季琦已經是一個功成名就的猛人,在2014年IDG資本的年會上,季琦信誓旦旦的說要把已經上市的華住集團,做成下一個百億企業。
大家十分激動,然後都等著下一個人發言。
季琦看到下一個發言的人,心裡很不是滋味。
因為下一個發言的人正是小米的雷軍。
此時的小米雖然沒上市,但是估值已經超過了百億美元。
我的大目標,原來只是別人輕輕鬆鬆已經完成的小目標而已。
這沒道理啊,傳統企業多麼難做啊?
就像酒店行業,為了讓客戶有回家的感覺,不辭辛苦的伺候好顧客的吃喝玩樂。
還有很多傳統企業,事務繁雜,環節眾多,都是苦活髒活累活。
365天,天天要睜大眼睛,不敢出什麼紕漏,天天都要把生意做好。
假如有一天沒做好,後面就要花上幾天的努力來彌補。
網際網路的企業呢?
改個名字,換個玩法,怎麼就比我們高出了十倍、百倍?
季琦甚至在手記裡發出這樣的感慨:
“古話說天道勤酬,難道我們這麼辛苦,這麼努力,都沒什麼用,天道在哪呢?”
這句話讓我想起,幾年之前去走訪企業的時候,有一位做服裝的老闆對我說:
“單老師,我不明白,為什麼我每天如履薄冰的跑業務,管生產,工人們兢兢業業的上班,也不曾偷懶。
但是,那些電商賣衣服掙的毛利是我的兩倍?還要從我這裡搶走市場份額,憑什麼?”
是啊,憑什麼呢?
但馬化騰說:“網際網路時代,乃至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一個企業看似牢不可破,其實都有大的危機,稍微把握不住社會趨勢,就會非常危險,之前的積累就會灰飛煙滅。”
在這一點上,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網際網路企業,都有共同的焦慮,共同的危機。
每一次資訊科技的革命,都會給所有企業帶來無窮想象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轉型和被淘汰出局的焦慮。
只不過,生產資料和效率都還停留在原點的傳統企業,危機來的更為明顯。
所以,我們去學習網際網路,實際上是在追逐這個時代的技術紅利,把握社會的趨勢,避免被淘汰。
而我們學習網際網路的目的,是融入網際網路思維,擁抱網際網路生態,最後幹掉中間商,建立品牌,最終直面消費者。
由我們自己完成一個“線下到線上再到線下”的全體驗過程。
這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具體怎麼做呢?
一說到O2O大家知道,online to offline,直譯過來叫做,從線上到線下。
也就說線上線下要融合,讓線上的網際網路給線下帶來成交的機會。
像美團、大眾點評、餓了麼、淘寶、攜程等等企業,只要產業鏈涉及線下和線上,我們都可以把它叫做O2O。
但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做這個事的,全是網際網路企業。
你基本上找不到傳統企業的身影。
但網際網路企業們,可以無中生有,藉助於資訊渠道的扁平化和廣泛化,找到那些過剩的產品和服務。
比如說一家餐廳的接待人數是100人,但如果一天只能來60人,那剩下製作40人的食品產能就過剩了。
一家酒店100間客房,如果一天只能入住60間房,另外40間房子就空著,沒有價值。
製造企業同樣如此。
這些網際網路公司把這些過剩的產能,低價甚至免費提供給線上天南海北的使用者,換取大量的使用者注意力。
接著,網際網路企業不斷討好使用者,分析他們的喜好,收集他們的資料,比他們自己更瞭解自己。
為了把流量存在自己的渠道里,一切以使用者至上,在清晰的查知使用者痛點後,又以產品為王。
這就是網際網路的一種本質邏輯和思維。
好了,擁有渠道就意味著話語權,網際網路企業就開始賦能傳統企業,線上開始服務於線下。
你還想要更多的使用者吃你家的飯,更多人住你家的酒店嗎,你知道各科的喜好嗎,你知道競爭對手的情況嗎?
想,做夢都想。
那麼,這些服務和賦能都不是免費的。
乖乖給錢吧。
面對這樣移動網際網路浪潮,很多傳統企業錯過了機會,當了鴕鳥,最後掙點辛苦錢,甚至在給網際網路企業掙錢。
其實,傳統企業本可以用網際網路的技術構建新渠道,用網際網路的思維重構商業模式。
我們必須迴歸到商業的本質。
商業的本質是什麼?
是交易。
那就是真正找到使用者的痛點,提供給他們值得尖叫的產品,創造獨特的價值,而不是一大批同質化的商品。
這不僅尖叫不起來,可能連看都懶得看一眼。
比如說,我今天在全季酒店吃了個早餐。
大家都知道,酒店裡的早餐,差的非常難吃,好的就是七八十個品種的自助餐,你要自己挑。
全季的早餐可能只有七、八個品種,十個品種不到。
但每一個都是我們經常吃的早餐,選擇非常方便,但又透露著一種不簡單。
就像全季白粥,米是五常大米,水是農夫山泉。
他會告訴每一個客人,這是五常大米遇上農夫山泉,用30分鐘浸泡,80分鐘蒸煮,十分鐘攪拌而來。
想象一下,一個飢腸轆轆的早晨,在秀麗的風景下,你聽到這樣的描述,是不是馬上就有了食慾?
這個很小的例子就體現了作為服務者的用心,跟如何去讓客戶知道我真正的懂你,“以你為中心”。
其次,季琦提到了一種商業模式的思考,叫做O2O2O。我總結給大家參考。
第一個O是offline,線下,也就是我們線下的產品和服務,這是基礎,也是整個交易的核心。
第二個O是online,線上,我們的產品和服務需要藉助網際網路進行傳播和銷售,可以是自己的渠道,也可以借別人的渠道進行推廣和傳播。
這就完成了第一個O2O。
接著,使用者在第二個O,也就是線上購買了產品、服務或者有采購的意向後,我們邀請他來到線下進行體驗。
(來源於網路)
這就是完成了第二個O2O。
這個三角形的下面兩個O,就是整個線下企業賴以生存和競爭的根本,產品、服務和體驗的全過程。
而上面的那個O,是我們需要去擁抱網際網路世界,它包括網際網路工具、思維、生態、打法。
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成為一個品牌,提高我們的知名度,減少傳統渠道的消耗,提升運營效率。
把使用者從網上吸引過來,成為我們的客戶,直接對他們負責。
把我們的核心價值,在使用和體驗的過程中,直接和客戶對接,面對面溝通。
這裡的重點有兩個。
第一是要用好網際網路工具,構建一個多矩陣的全網營銷系統。
像華住各個平臺上的推廣和不同酒店的官網,包括漢庭、花間堂、桔子酒店,但他們最終都導流到華住自己的會員體系當中。
目前,華住會員人數是1.7億人,華住再透過活動進行直銷,幹掉了中間的別的OTA渠道,自己直接與客戶接觸。
第二、是用網際網路思維武裝企業。
網際網路思維我們講了很多,使用者至上,產品至上。
但使用者有很多,需求經常變,怎麼辦?
這就要去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
比如說華住當初只有一個如家、漢庭,是經濟型酒店,它只能服務於一類消費者。
想擴大就要再建酒店,花費有限的資金。
華住現在就拋棄重資產模式,進化到輕資產模式,用“品牌和管理”為主,透過收購、加盟、合作發展多品牌,多矩陣,多層級的模式。
是不是有點像萬達已經不去做房地產,而是去做物管了?
像在今年3月22日,華住集團與融創文旅集團舉辦了戰略合作釋出會,成立合資公司。
一家是酒店管理,一家是地產,雙方把各自的品牌和資產的未來開發和運營,授權給合資公司。
這就有點像藍海戰略,把視線超越對手,移向買方需求,跨越現有的競爭邊界,篩選不同市場的買方價值元素。
這個大家有興趣,我們下次單獨列一篇來講。
季琦說“華住的未來是千城萬店,是星辰大海。”
我想,恐怕以“品牌和管理”的模式還不是季琦想要的。
用網際網路的思維武裝傳統企業,用優勢發展長處,最終拿到網際網路最為重要的“渠道”。
才是季琦給所有傳統企業“幹掉”網際網路的一個方法論。
當然,這不是真正的幹掉,而是再一次的進化。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但始終不變的是需求。
能承載起消費者最終體驗的是實業。
就像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睡覺,需要吃飯,需要買東西,這種基本需求的存在,依然會讓酒店、餐飲、商場這些服務業和背後的製造業存續下去。
練好基本功,從線下做起,向線上進化,建立渠道和品牌,從而傳遞給線下業務賦能。
這麼一個閉環,也許就是醫治大家焦慮,幹掉網際網路的良方所在。
—
責任編輯 | 羅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