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屆長城心臟病學大會(GW-ICC 2021)心血管影像頻道核醫學論壇於10月27日在線上成功舉行。本次論壇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核醫學科張曉麗教授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核醫學科楊敏福教授擔任共同主席。論壇群賢畢至,大咖雲集,由8位專家主持,21位來自心內科、心外科、影像科、核醫學科、放射性藥物、醫學工程等不同領域的頂級專家圍繞多模態分子影像技術在心血管領域的應用和新進展作了精彩報告,全方位展示了我國心臟核醫學技術緊密圍繞臨床需求、充分開展多學科合作取得的一系列發展成果,充分體現了核心髒病學顯像技術功能影像學的優勢及其在心血管疾病精準診斷中的重要價值。本次論壇吸引了近3000位業內同行參加,是核心髒病學的一場學術盛宴。
論壇分為四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多模態分子影像技術在心血管領域的新進展,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核醫學科石洪成教授和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核醫學科王躍濤教授主持。山西醫科大學校長李思進教授做了題為“心肌血流儲備功能在超正常射血分數患者中的研究”的學術報告。李校長的報告涵蓋了兩部分內容,一是超常射血分數患者容易出現cCFR受損,可能與其不良預後有關。二是中心性肥胖可能與非阻塞性冠心病病變患者的冠狀動脈微迴圈功能下降有關,單純性中心肥胖者患CMD的風險最大。李校長的報告對推動臨床實踐中提高對超正常射血分數患者關注,推動心肌血流儲備功能檢測在這部分患者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副主任、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曹豐教授跟大家分享了心肌梗死小型豬在體多模態融合成像的研究成果。他們採用獨特的序貫栓塞法構建小型豬大面積心肌梗死模型,將核醫學灌注、代謝、新生血管影象與CTA、MRI等解剖學影象實現多模態融合,使核醫學的成像更為直觀,為核醫學影像賦予更多內涵。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核醫學科王躍濤教授介紹了基於心肌能量代謝的核素心肌缺血顯像,特別是18F-FDG心肌缺血記憶顯像在可疑ACS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和123I-BMIPP顯像對不穩定性心絞痛和冠脈痙攣性心絞痛的診斷價值。理論知識與病例分析相結合,讓大家收穫頗豐。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磁共振影像科趙世華教授向我們介紹了心血管磁共振病理影像化的優勢,特別是其團隊在心肌纖維化表型、心肌炎心內膜下受累的MRI表型,擴張性心肌病脂肪沉積等領域的大量研究成果,使我們對心臟磁共振的病理影像化有了更深的認識。
中國醫師協會臨床精準專委會副主任、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田捷教授從多模態分子影像和影像組學兩個方面介紹了心血管疾病對影像新技術新方法的需求和進展,提出以人工智慧為工具,實現影像從結構成像到分子細胞水平成像的跨越,提升影像分析精度以逼近病理,提升成像速度以達到實時病理。北京安貞醫院冠心病中心一病區宋現濤教授從心內科專家的角度,透過回顧近年來心血管領域的最新的臨床研究,分享了不同干預措施對冠狀動脈慢性血管閉塞病變患者預後的影響,強調了無創評估心肌缺血在冠狀動脈慢性血管閉塞病變中的作用。
第二個主題由上海市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核醫學科趙軍教授和山西醫科大學醫學影像學院副院長武志芳教授主持。在這個版塊中,專家們聚焦心衰患者,從多角度介紹了多模態分子影像技術對心衰患者的重要臨床價值。其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放射介入影像中心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楊旗教授報告了其團隊在心臟術後炎症反應對術後認知功能障礙(POCD)患者腦功能網路連線影響的工作,他們發現心臟術後外周和神經中樞炎症反應和POCD患者腦功能網路連線具有相關性,提出了心臟術後機體炎症水平升高,介導心臟術後患者執行功能障礙的潛在神經病理機制,為透過動態檢測和調節炎症水平,減輕患者執行功能損傷提供了新的見解和依據。解放軍總醫院核醫學科徐白萱教授對PET/MR多模態精準顯像在心肌澱粉樣變診斷中的優勢進行了概述,並結合典型臨床病例,展示了11C-PIB PET聯合MRI T1-Mapping顯像對心肌澱粉樣變診斷的臨床價值的研究結果。
北京安貞醫院核醫學科張曉麗教授系統講解了腦代謝PET顯像在心衰患者中的研究進展,並對近年來帶領團隊在該領域取得的一系列階段性成果進行了介紹,指出心衰患者進行腦代謝PET顯像可為患者危險分層和預後估測提供更為豐富的功能影像學資訊,有助於進一步改善心衰患者精準診療水平。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結構性心臟病中心來永強教授報告了PET顯像對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患者治療的臨床價值。透過術前評估二尖瓣乳頭肌-心肌複合體的心肌存活性,篩選出可以受益於血運重建術的中度缺血性二尖瓣關閉不全患者,對臨床治療決策具有重要的意義。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協和醫院核醫學科蘭曉莉教授介紹了近年來腫瘤領域的明星分子探針68Ga-FAPI PET顯像在心臟疾病方面的研究現狀,蘭主任團隊使用FAPI對心肌纖維化鼠模型和心衰患者開展初步研究,發現FAPI顯像有望視覺化心力衰竭纖維化形成的動態變化。從上述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核心髒病學可以為心衰患者提供多引數、多層面的個性化資訊,為臨床提供更精準的診斷。與會專家就報告內容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第三個主題是多模態分子影像技術在心血管領域的應用,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核醫學科範巖教授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核醫學科樓岑教授主持。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副院長盧潔教授圍繞團隊的研究成果,為我們講解了PET/MRI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的應用。一體化PET/MR評價斑塊特徵及其易損性更加準確,並且可以降低18F-FDG的用量。未來隨著多模態成像技術、新型分子探針的發展和多學科交叉的合作,PET/MRI的優勢將會得到更好的發揮。中國科學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劉振宇教授的報告圍繞著人工智慧在醫學影像分析中的應用展開,並以直腸癌的治療為例,介紹了影像組學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的應用價值。影像組學研究利用人工智慧深度挖掘影像資訊來逼近病理和基因,進而輔助疾病的臨床診療,在心臟疾病中也有一系列的應用。北京朝陽醫院楊敏福教授圍繞其團隊的回顧性和前瞻性工作,向我們介紹了心房18F-FDG PET/CT顯像在房顫患者中的顯像特點和相關因素,及心房顯像在心房心肌病和腦卒中的潛在價值。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核醫學科方緯教授介紹了肺通氣/灌注顯像在肺栓塞中的新應用,Q/V顯像是肺栓塞診斷的重要影像學方法,Q/V顯像正在實現由平面顯像向斷層顯像(SPECT、PET)的轉化,對微小栓塞病變的診斷靈敏度明顯提高,並且Q/V顯像與低劑量CT和CTPA的融合技術逐步成熟,將進一步提高肺栓塞的診斷效能。
內蒙古醫科大學核醫學科王雪梅教授分享了PET心肌灌注顯像在冠心病精準醫療中的臨床價值。PET與SPECT相比具有高的影象解析度和高靈敏度,在血流灌注定性及定量分析及測定血流儲備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同時PET在非梗阻性冠心病的微血管病變的診斷評估中具有很大優勢,PET/MRI在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具有更大的優勢。我們還邀請到了《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誌》主編丁虹教授,從發表論文的角度,對中國核心髒病學的發展進行梳理,探討了心臟核醫學中外研究的異同,強調了中國核心髒病學技術普及和推廣的重要性。
第四個主題重點介紹了核醫學分子影像技術在心血管疾病的臨床和科研價值,由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核醫學科楊志教授和北京安貞醫院核醫學科米宏志教授主持。維也納醫科大學維也納總醫院醫學影像與影像指導治療中心高階臨床研究PI李翔教授圍繞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在心血管病中的潛力,結合團隊深度學習+機器學習+影像組學技術的經驗,詳細介紹了人工智慧和基於大資料的深度學習在心血管疾病影象採集、患者管理、報告書寫等方面的應用,尤其是預測冠心病患者犯罪血管和預後評價等的價值。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核醫學科張錦明教授不僅對心肌灌注、代謝、心臟交感神經等心血管顯像劑及其在國內的應用現狀進行了詳細地總結,也介紹了針對成纖維蛋白、心肌凋亡等新靶點的放射性藥物研發方面的機遇與挑戰。張教授也談到放射性藥物的研發和轉化需要心內科和核醫學科醫師的參與,從而對藥物的臨床價值進行更深入的挖掘。北京安貞醫院核醫學科大動物專家田毅老師介紹了不同急慢性心梗大動物心血管模型的優缺點及其在放射性藥物研發過程中的應用,相信能夠為大家動物實驗方面的科研工作開啟新的思路。暨南大學臨床醫學研究院副院長徐浩教授分享了他們團隊以非人靈長類動物為物件,針對中樞神經系統PET探針研發與臨床轉化開展的一系列工作。從放射性藥物生產到顯像的標準化流程,從腦模板的建立到各種探針的影像解讀,相信徐主任的報告對我們推進新藥臨床轉化工作會起到重要的幫助。
最後,大會主席張曉麗教授對為期一天半的會議進行了熱情洋溢、提綱挈領的總結,並向不同領域的國外內頂級專家們致以最誠摯的謝意。核醫學,尤其是核心髒病學只有與其他學科加強溝通,緊密結合,共生共長,才能煥發活力,行穩致遠。此次論壇的成功舉辦,不僅展現出我國核心髒病學事業蓬勃發展的磅礴力量,更為核心髒病學工作者和心內科、心外科、影像科等領域工作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臺。願我們緊密合作,攜手共進,更好地造福全國心血管疾病患者,為我國的心血管影像事業添磚加瓦。
作者:張曉麗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