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3T臨床 採訪物件供圖(下同)
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心腦血管神 經和腫瘤等多種重大疾病影像診斷的金標準,來自以磁共振為代表的大型尖端醫學影像裝置。不過,“金標準”對普通百姓來說曾經“看上去很美”,患者不病到膏盲捨不得做。因為,完全為國外壟斷的高階醫療影像核心技術,讓我國百萬人口磁共振擁有量不足美日等國十分之一,而進口裝置價格又異常昂貴。直到,今天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一項上海成果,自十年前開始萌芽,大病“難看”的尷尬局面逐步破冰。
這一成果,就是上海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攜手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聯合完成的“高場磁共振醫學影像裝置自主研製與產業化”。
圖說:磁共振全面多病種定量臨床應用
以磁共振為代表的大型尖端醫學影像裝置是臨床醫學診斷的必備工具,可以從結構、功能等多個層面對人體內部組織進行深入細緻的觀察與分析,是現代化醫療的重要標誌。同時,高場強磁共振可為腦科學等重大前沿科研提供更精細的腦結構和腦功能成像,是科研領域必不可少的科學儀器。這其中,場強是決定磁共振效能的重要指標,越高場強往往帶來更高畫質質量的影象。但是,由於超導磁體研發難度大,成像電子學門檻高,涉及學科門類繁多,技術體系精密複雜,加之成像速度慢這一行業一直難以逾越的瓶頸,研發難度極大。
圖說:磁共振梯度功率放大器
2007年,專案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鄭海榮研究員,回國並建設保羅.C.勞特伯生物醫學成像研究中心,部署研究磁共振成像等前沿技術。2011年,中心和聯影啟動了高場磁共振系統研發專案,用前沿科學技術引領工程創新,在高階醫學影像領域開展創新探索,迄今雙方已成為了緊密聯合體。“我們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將產學研醫深度融入到每一環節。研究院和企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效地降低了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形成了一種有效的創新生態。”鄭海榮說。
“我們選擇了最難、也是可以自主可控的路,在短短几年聯合攻關突破了譜儀、射頻功放、梯度功放、梯度線圈、射頻發射線圈、超導磁體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實現了3T磁共振系統全部核心部件的自主研製。”聯影醫療董事長張強表示。
據介紹,專案透過快速成像理論與方法等自主創新,另闢蹊徑、突出重圍,在成像電子學部件、快速成像方法和高階臨床應用等方面獲發明專利124項、授權美國專利11項,建立了包括理論方法創新與專利群佈局在內的攻防兼備的智慧財產權體系,有力保障了本專案產品全面進入國際市場競爭。
“現在不光是我們醫生,特別是我們青年一線操作的技師都喜歡聯影的產品。”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放射科主任曾蒙蘇表示,“21世紀的科研已經不是一個人‘單打獨鬥’,必須依靠團隊合作的力量。同時,需要多學科創新聯動,醫療器械更是多學科交叉的領域,離不開產學研醫的深度融合。期待未來高階醫學影像裝置成為繼高鐵後的第二張‘中國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