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簡稱獅,中國古稱狻猊。在民間,獅子是一種吉祥的象徵,有關它的吉祥圖案十分常見。但獅子並非中國所有,即便在古代中國,最近的棲息地也是南亞和近中東地區。那麼,獅子是如何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呢?
中國人最初認識到獅子及西方的獅子文化,大約在公元初期,比西方至少晚數個世紀。中國最早的古籍《竹書紀年》記載周穆王駕八駿巡遊西域:“狻猊野馬走五百里。” 郭璞注:“狻猊,師子(獅子)。” 周穆王在位距今3000年左右。關於如此之記載,漢代初年成書的《爾雅·釋獸》中有言:“狻鹿(猊),如貓,食虎豹。”這些文字記載都傳達出一個資訊,那就是中國人熟悉的虎、豹、狗、貓等以外,還有一種神秘的異獸存在,且名之為“師(獅)”。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國與中亞各地的友好關係,“殊方異物”的獅子和獅子文化才正式被中國人所認知,此時的各種史籍記載應該是可信的。《漢書·西域傳贊》、《後漢書》等,有如下記載:“章和元年(公元87年)、章和二年(公元88年),月氏國(克什米爾、阿富汗)和安息國(古波斯)遣使獻來師(獅)子。”東漢晚期的中原、四川、山東和河南的畫像、石刻,也有文字和影象描述西域寫實獅,可是已經增加了中國特有的雲氣和羽翼,帶有神異色彩而且稱呼為“辟邪獅子”,或直呼“辟邪”。
進入文化鼎盛的唐代及之後宋、元、明、清,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達到鼎盛時期,於是產生了充分寫實和高度神化的獅子文化,似獅似虎、似狗似貓、能飛能遊的異獸形象,以表形為主和表意為主形成三股潮流,即威猛型、馴服型、神異型。據《後唐書 康國傳》載,唐貞觀九年,西域進貢獅子,唐太宗特命秘書監虞世南作《獅子賦》, 體描寫了獅子的形貌,還命閻立本作《獅子圖》。唐代王玄策從西藏出使印度,傳入佛畫和獅子畫法。這就是我們至今仍能觀賞到的唐代的陵墓獅、陶瓷獅等。
西域的獅子傳入以後,絕大多人從來未見,於是把西域傳入的獅子也視為神物,並蒙上神秘的理想色彩,有的頭頂生角、有的肩上添翼,身上附有云氣和火紋。後又以“龍生九子”中佛座和香爐頂上的獅子狀的狻猊即龍的兒子,故早期的獅子文化更帶神秘色彩,從三國、晉代出土的青瓷器物中可見與獅子相似的神獸,已具吉祥辟邪的精神意義。神異型的獅子,在後世成為民間吉祥物中獅子造型重要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