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雄風——秦始皇兵馬俑展”正在江西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展出,這次展覽讓兩位古代貨幣圈中的“大咖”成了樓上樓下的鄰居。它們就是一南一北、本無緣相見的秦半兩和漢五銖。兩者的出現對中國貨幣制度有哪些影響?你也可以來猜一猜,秦半兩、漢五銖和今天的5角硬幣,誰最重?
先說共性,無論是秦半兩,還是漢五銖,它們都是為鞏固皇權、加強統治、穩定經濟而製成。
秦半兩可謂是圈中的“大哥”。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範麗君介紹說,秦始皇統一了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其中規定,以外圓內方的半兩錢為全國通行的貨幣。改幣制為二等,其中,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圓形方孔的銅幣為下幣,錢文“半兩”,供日常交易用,禁止民間私鑄。至於重量,秦制半兩為十二銖,相當於現在的8克左右。
資料圖片:秦半兩(江西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提供)
秦半兩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在此後的兩千多年間,我國貨幣基本沿襲了這種方孔圓形的形制,所以又被人們稱為“孔方兄”,一直到清末民初,才被機制銅圓取代。
秦朝滅亡後,漢初承秦制,仍鑄行半兩錢。但由於當時允許民間私鑄錢幣,造成了幣制混亂,甚至出現了剪邊半兩、僅重1克的莢錢等錢幣,致使經濟一度混亂。直到漢武帝多次推行幣制改革,在元狩五年收回鑄幣權,規定上林苑為鑄幣機構,開始鑄造五銖錢,問題才得到解決。
資料圖片:漢五銖(江西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提供)
漢五銖再次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西漢時期的五銖錢,枚重五銖,形制規整,鑄造精良。範麗君說,海昏侯劉賀墓北藏槨的錢庫中就出土了300萬餘枚五銖錢,堆積高度達1.8米,總重量達10餘噸。這批五銖錢根據錢幣上的記號特徵、錢文字形字型、尺寸重量等,可細分為兩百多個種類。
海昏侯劉賀墓北藏槨的錢庫中出土的五銖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如果說秦半兩奠定了錢幣外圓內方的形制,那麼漢五銖最大的貢獻應該就是它的重量了。範麗君說,“漢五銖”枚重約3克至4克。它不但影響了此後中國曆代的鑄幣,同時和國外很多通用貨幣的重量相當。這充分說明它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流通需要是吻合的。令人稱奇的是,時至今日,我們使用的五角硬幣(3.8g)也在這個區間範圍之內。
記者:袁慧晶
編輯:王薇、陳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