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的四個基本要素與七種組合
文/艾曉東,#曉東詩話#
景(物)、事、情、理,是詩詞的四個基本要素。這四個要素之間有七種組合,掌握詩詞的“四要素、七組合”,是詩詞入門的捷徑。每寫完一首詩詞,不妨用這四個要素檢測一下,有問題,再打磨,詩詞創作水平將與日俱增。
四要素、七組合,只是詩詞最基本的要素與組合,如果細分會有更多。要素與組合的順序,不代表詩詞水平的高低,每一種組合中,都會有水平高低的作品。初作詩者,可先學寫景,寫物,寫事,然後再求“情景交融”等其他組合方式。
【組合之一:寫景或詠物】
一首詩詞是一幅畫。寫景或詠物,即所謂的“詩中有畫”。將你所見到的景色、場景、物體,用詩語繪製成一幅畫面,呈現給讀者。如:
◎寫景:
唐·王維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是一幅秋景圖,畫中有人、有山、有桂、有月。還是一幅音象動畫,有花落聲、鳥鳴聲、溪澗聲,栩栩如生。
唐·王維的“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是一幅月下鳴琴、風篁成韻的畫面,色籟俱清,讀之肺腑若洗、神氣爽然。篁( huáng)-修長的竹子。
唐·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一幅畫面非常簡潔,畫的主題是“兩個黃鸝、一行白鷺”。柳、天、雪、船是畫面的點背景、點綴。黃、翠、白、青,畫面顏色明快、天然、和諧。鸝、柳、鷺、天,動靜相宜。最後把“千秋雪、萬里船”拉進畫中,拓展了畫面視野。
◎詠物:
隋·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首《蟬》詩,第一、二句寫蟬的外形、習性與環境,第三、四句是點睛之筆,居高自可致遠,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異曲同工之妙。將蟬性人格化,成為千古“詠蟬”的經典之作。
明·于謙《詠石灰》“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將石灰人格化,表現了一種不怕艱險、勇於犧牲的精神和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
【組合之二:敘事】
一首詩詞是一段故事。寫事,即所謂的敘事詩。用詩語描繪一件事,短短十幾個字,說清楚一件事,功夫並不簡單。故事是否引人入勝,另當別論。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這是賀知章醉酒的故事。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以傳神的語言,把八位詩人嗜酒、豪放、曠達的肖像表現得幽默風趣、惟妙惟肖,個性描寫入木三分。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一位清明遇雨的遊人、找酒家的故事。語言平白自然,生活氣息濃厚,接地氣,毫無造作的痕跡。此情此景或許你並不陌生,雨中即景,你似曾多次見過,卻讓樊川居士(杜牧)道出來了,成了千古名詩。
千古名句,其實就是你似曾見過的情景,而你又從未在意,讓別人道出來了,你才恍然大悟。它早已存在你的腦海裡,只是別人幫你寫出來了,所以你爭相傳頌,就成了千古名句。
【組合之三:寫理】
一首詩詞說清了一種道理。寫理,即所謂的哲理詩、或勵志詩。哲理,是透過某物、某事、或某現象,揭示某事物本質規律和道理。道理不通,更談不上詩了。
唐·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高望遠,以景入理,以理勵志,成為追求人生崇高理想的典範之句。小詩蘊含大智慧。
唐·顏真卿《勸學》,以理勵志:“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清·鄭燮《題竹石》,以物勵志:“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組合之四:抒情】
一首詩詞表達一種情感。寫情,即所謂的抒情詩。一首詩詞可以單寫景、單詠物、單敘事,單獨寫“情”詩詞並不多見,“情、理”往往已經自然包含在其他主題(組合)中了。
悲情,如:宋·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和“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豪情,如:戰國·荊軻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唐·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組合之五:景與情】
景與情的組合,即所謂的“情景交融”如:
孟浩然的“春眠不學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景-春景;情-惜春,花落知多少。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景-月光;情-鄉情,低頭思故鄉。
【組合之六:事與理、物與理、景與理】
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人人都見過的事物(原上草),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一歲一枯榮),所以人人都不會去注意(野草)和思考,因為野草太普通了。白居易用最直白的語言寫出來了,你才發現,他揭示了大自然的本質規律,成了千古名句。
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以山(景)為依託,借景說理,告訴人門,觀察問題(事物)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組合之七:事與情】
事與情、景與情,兩種組合差不多的。
唐·賀知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講述了遊子回家的故事,表達了無限的鄉情。
【詩詞最重要的是“情”字】
觸景→生情→得句→成詩。觸景,是作者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思。這是寫詩的一般過程,簡稱“觸景生情”。
生活是詩詞的源泉,非所見所聞,非切身體會,閉門造車,無病呻吟,那樣的詩假情假意,打動不了自己,怎能打動別人。
心有千千結,情有千千種,友情、鄉情、閒情……
清代詩家張問陶在《論詩》中說“好詩不過近人情”。幾乎所有型別的詩詞,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都帶有人的情感在其中。
【詩詞是一首歌】
平仄交替、同押一韻、語句通順,不用譜曲也能像唱歌一樣琅琅上口,這是對格律詩詞最基本的要求,所以詩詞亦稱為“詩歌”。膾炙人口,一傳十,十傳百,就是名句。
平仄混亂,韻腳不對,語句不通,語意費解,讀起來磕磕巴巴、苦澀拗口,不能“歌”的詩,不能稱其為詩。
讓人倒胃口的,如“假賤賤”的臭臭詩,不能在眾人面前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