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自商周時期,再到各國諸侯割據的戰國時期,可所謂是戰火紛飛,爭鬥不斷。
而自戰國後期,秦國橫空出世,秦始皇嬴政橫掃韓、趙、魏、楚、燕,大約公元前221年,王賁順利拿下齊國,至此,實現了中原各國的大統一,秦始皇嬴政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王朝,中國的歷史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伴隨著秦王朝的誕生,有數之不盡的傑出人物出現,其中秦王朝的丞相李斯,是秦始皇時期的重臣,他為秦王朝作出了不可磨滅的突出的貢獻,留下很多播揚四方的故事,後世之人多知李斯。
但有一人他並沒有李斯那般有名氣,但為秦朝的興起所作出的貢獻與成績,絕不在李斯之下,他便是秦朝的首位丞相王綰。
王綰
在秦朝時期,王綰是秦國四朝元老,總攬全域性可謂是一代能臣。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出任了首位丞相,若論深謀遠慮,王綰與李斯其實不相上下,甚至更勝一籌,在嬴政執政的秦國,並不贍養閒人,官員各就其職,可以說秦始皇在位期間的秦朝是能者居之的朝代,沒有能力和貢獻的朝臣,就沒有權力和地位。
王綰本人能在這樣人才輩出的秦朝出任丞相,就可以看出其本身是有過人的能力。從出土的史料記載,王綰為人比較低調內斂,處理朝政更是著卓爾不群的能力,為秦朝曾作出不小的貢獻,但就是這樣一位秦朝丞相卻沒有得到秦始皇嬴政的重用。
除此之外,在現有的歷史資料中,王綰的資料除了關於分封和郡縣制的記載外寥寥無幾,而且在司馬遷在《史記》中,有描述李斯的自傳,但並未為王綰立傳,涉及到王綰的記述也少得之又少。
相比同時代的李斯、王翦、呂不韋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並且在後世,王綰遠沒有相邦呂不韋、丞相李斯名氣大。
但是在史書上僅有的零星記載可以顯而易見的看出王綰其人是很有政治遠見的,不過在揣摩秦始皇意圖方面卻有缺所欠缺,在後世的史料,對王綰這位秦朝首位丞相沒有過多的記載。
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王綰的政見並不符合秦始皇的心意,尤其在該如何治理統一後的天下這個核心問題上,可以說王綰的建議是和秦始皇嬴政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馳。
王綰的執政思路
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秦始皇嬴政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王朝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雄心的帝王,在秦王朝建立的初期,朝廷一切事物,百廢待興。
在統一之初,秦始皇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重新起一個尊號來彰顯其前無來者之萬事功業,而後秦始皇開始著手處理的便是如何穩定秦王朝的江山,將權力集中,防止地方的叛亂,而以丞相王綰、廷尉李斯為首的重臣,他們必須參透秦始皇的心思,在秦始皇掃滅六國的過程中,李斯已深得秦始皇的賞識。
王綰和李斯同朝為官,但在國家治理方式上,王綰的建議和李斯的建議是背道而馳。
王綰極力主張實行古代的治國辦法,王綰認為秦國剛剛掃滅六國,天下初定,各國形勢不穩定,殘餘勢力復辟暗流依舊湧動,尤其是燕國、齊國、楚國等地處偏遠的領土,殘留勢力更是異動頻繁,中央管理不便。
大秦欲安天下,王綰丞相建議陛下實行分封制,封建諸侯,穩定秦朝新立的國內形勢。
但是實行分封制後,貴族功臣被封王、封侯,擁有了和陛下抗衡的軍隊,會出現第二個春秋戰國,而且秦始皇嬴政並不是墨守成規之人,王綰的建議並不是很得秦始皇的心意。
此時,李斯卻提出了與王綰背道而馳的建議,李斯建議秦始皇要想使秦帝國長治久安,必須控制了全國的軍政大權,地方諸侯可以享受分封的待遇,但是沒有封地和軍權。而且必須中央集權,地方聽從中央指揮。
除此之外,李斯當場一針見血的指出,自周朝以來各個國家都在實施封建制,但是此種制度有一個致命缺陷:天子和諸侯之間以血緣紐帶建立起來的親密聯絡必將隨著王侯世襲而逐漸疏遠,等到其子孫後代執掌權利的時候,由於野心的膨脹,那時候中央權力就會受到威脅,所以只有郡縣制才是唯一合理的。
李斯所提出的郡縣制由他本人首創,郡縣制主要目的是為了鞏固皇權,郡裡的主要官員由皇帝親自任,丞相處理行政事務、太尉負責軍事、御史大夫負責司法監察,郡縣制可以說是將地方權力牢牢地掌握在帝王手中的制度。
在觀秦始皇嬴政本人的執政經歷,他在執政前期算得上是一位仁君,當時的秦國是以儒家思想為執政理念,以儒家學者隗狀、王綰為丞相。
但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建立秦王朝後,在秦始皇看來,新建立的大秦帝國以施政治民為側重,以治權集於中央為軸心。
這才是他要想要的治國安邦之道,之前的施政方案已經不適合新建立起來的大秦帝國,而且秦始皇覺得諸侯王的存在確實就是導致天下打仗打不停的原因。
所以秦始皇力排眾議,採納了李斯的意見,隨即秦始皇嬴政讓李斯起草具體的實施方案,然後在秦國加以實行。
李斯的治國理論極大鞏固了皇權的地位,將秦始皇手中的權力推向了巔峰,李斯也因此不斷地展露頭角,一步步走向權力的巔峰,成為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取代王綰成為秦帝國的新丞相。
結語
歷史上關於王綰的記載寥寥無幾,他的建議雖然在秦朝年間被秦始皇棄之不用,但是在漢朝初年被漢高祖劉邦採納,劉邦對王綰建議推崇備至,認為這是建國立邦的良策,並在漢朝的朝政中貫徹實施,直到明朝初期,這一思路仍然作用於中國的封建王朝之中。
王綰為秦國做出的貢獻與成績,絕不在李斯之下,然而卻由於與秦始皇的意志相違背,終歸無聞於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