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思想的影響成功登上帝位後,認為“非深溝高壘、內儲外備不能為安”,於是決定重新修建皇城城牆。
明朝修建的北京皇城內城城牆周長約20千米,牆體高3丈5尺5寸,牆上修築高5尺8寸的圍欄。
皇城共有6個大門,一條明確的中軸線貫穿始終,整體構造狀似矩形,東北角、東南角、西南角都是直角,形狀規整。
皇城將皇帝居所、社稷壇、三海、景山等地方包圍起來,形成一個專門供皇室使用的封閉空間,平民百姓不得隨意出入,尋常車馬不得隨便穿行。
對於封建時期的皇帝們來說,修築皇城城牆是“皇極用建,永固金湯”的大事,絲毫不能怠慢。
但是,中國建築一向講究“城方如印”,喜愛宏偉有力的對稱之美,明朝修建的皇城古城牆為什麼在西北面缺了個角呢?
對此,眾說紛紜。
神話傳說:哪吒捲袖
相傳,封建時期皇城的設計處處都符合“神的啟示”,皇城又被稱為紫禁城,紫禁城的稱呼來源於紫薇星座。
紫薇星座是一個以北極星為中心的星座群,傳說,天帝就住在紫微星座裡,那裡是天界的中心,群星環繞守護著這個“神聖之地”,環繞著天帝。
與之對比,皇城就是人間的中心,其他所有城池環繞守護皇城,一如環繞守護著皇城的主人——皇帝。
於是,中國古人在修建皇城的時候,皇城裡還特意安放了代表北斗七星的赤金頂等象徵天降祥瑞的設計,以彰顯皇城中皇帝“天賦人權”的威嚴。
因此,有傳說認為,城牆西北角缺了一角也來自天神的暗示。
當初朱元璋下令要求重新設計、修建皇城城牆的時候,把任務分給了兩個得力干將:姚廣孝、劉伯溫。
姚廣孝是一名和尚,曾經拜師學習陰陽術數,人稱“黑衣宰相”,劉伯溫是那個時期出名的謀士、文臣,因才學詩文俱佳被譽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兩人都才華橫溢,但都沒有建築學經驗,皇帝交辦的任務不能推遲,姚廣孝和劉伯溫絞盡腦汁想要把事情做好。
這個時候,彷彿受到天意指引,姚廣孝和劉伯溫都不知為何同時看到了一個八臂哪吒,於是,兩人紛紛把看到的哪吒輪廓畫了下來。
在姚廣孝畫哪吒的時候,一陣風吹來,掀起了哪吒的衣角,這就導致姚廣孝畫出來的圖案缺了一個角。
後來,劉伯溫畫的圖用來建造東城,姚廣孝畫地掀起一個衣角的哪吒則被當作修建西城設計圖紙。
最後,哪吒掀起的衣角變成了城西北角從德勝門到西直門往裡斜的缺失的一角。
實用說:出於對安全及節約維護成本的考量
部分歷史學家認為,皇城修建本是注重實用性的。
明朝時期,為了讓皇城整體更安全,皇城整體設計比元朝皇城南移了5裡,新建的北城牆的西段需要經過一個積水潭。
因為這個積水潭積水又深、面積又大,為了增加城牆的使用壽命,不至於經常因為積水腐蝕等原因需要修理城牆,建築師傅有計劃地抹掉一個角。
這就是皇城西北面缺了一個角的原因。
以上只是部分史學家的說法,後來,有地質學家指出,即使城牆一開始有一個完整的直角作為西北角,也很可能因為實用性的原因被修改抹掉。
因為緊貼著明代皇城城牆西北角,有一條地質斷裂帶平行於城牆透過,如果一開始城牆是有西北角的,後面也會因為地基建造在斷裂帶上經常晃動或損壞。
明清時期北京地區地震頻發,處於斷裂帶上的城牆多次在地震中倒塌,最後出於節約維修成本的考慮,削去了城牆的西北角,這個說法也十分符合邏輯。
建築構造說:為讓城牆對角線匯聚金鑾殿
明朝在設計古城牆的時候,是按照一個規整的矩形進行構造的,這個設計的核心想法,是將整個圖案的對角線交匯到故宮的金鑾殿上。
金鑾殿是皇權的象徵,在皇城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皇城所有古城牆的對角線對準金鑾殿,有倡導皇帝的中心地位至高無上、不可動搖的意思。
但是,由於地形條件難以克服、建造水平有待發展等原因,無論設計師們怎麼設計建造,古城牆的交匯點永遠到不了金鑾殿。
金鑾殿如果在建造上不能成為整座城的中心,建造師們是會“得罪”皇帝的,封建社會崇尚人治,皇權至高無上,為了避免殺身之禍,皇城的建造師想到了別的辦法。
工匠們最後決定,在建造皇城古城牆的時候削去西北角,削去西北角後,整個古城牆的“西北角”就從一個點,變成了一條線。
這條線剛好能讓城牆西北面的對角線匯聚到金鑾殿,工匠們利用聰明才智留下的設計既保證了皇城城牆的安全耐用,又滿足了皇帝“皇權至上”的要求。
小結
時光荏苒,如今的古城牆已經因為清末戰亂、民國初期城市改造等原因遭到破壞,為什麼皇城的西北角缺了一角的原因雖然眾說紛紜,卻早已沒有人知道真正的答案。
古中國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存續至今不斷傳承的文化體系,古中國留下了許多文化瑰寶值得後人探尋。
雖然,對於皇城為何在西南處缺了一角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對這個答案的探尋過程正是古代皇城活在後人腦海中的一種重要形式。
後人對前人留下的建築及文學作品有好奇,並賦予探索的行動,才會在有興趣之餘幫助古代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