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完成我們這一代科學工作者所肩負的使命,為迅速改變我國科學落後的面貌貢獻自己的一切力量。決心處處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
——摘自於淥1978年6月《入黨志願書》
影片來源:科技日報,製作:李忠明、趙衛華、何沛蓯、齊偉
1956年
19歲的他被送到
前蘇聯國立哈爾科夫大學學習
本科畢業後
他本打算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然而
由於中蘇關係破裂
他只能提前回國
回國後
他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領導發現他對超導理論很感興趣
就讓他自己組織一個新的課題組
並擔任組長
那時他才24歲
他就是我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於淥
他主要從事高溫超導
強關聯電子系統
低維量子系統等方面的研究
為我國凝聚態物理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1972年
楊振寧回國訪問
強調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
憑藉著知識分子敏銳的“嗅覺”
於淥等人受到啟發
馬上將研究的側重點
從“應用型”問題轉向“基礎型”問題
透過對國際期刊的瀏覽
他們驚訝地發現
國際物理界對相變和臨界現象的研究
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我國落後了
1982年,A.J. Leggett(2003年諾獎得主) 訪問物理所,並作關於氦3的系列講座。左起:曾澤培、洪朝生、A.J. Leggett、張昭慶、於淥、王汝敬
“沒有別的辦法,只有老老實實地補課。”
他們組織討論班分工閱讀重要文獻
用互教互學的辦法“強補”
把所有重要的文章
一篇一篇地看
一篇一篇地算
一篇一篇地講
幾個人的講稿疊起來超過一尺
他們一方面“啃”著國外學者
發表在國際刊物上的長篇文章
另一方面用自己的方法
獨立推導國際上的前沿結果
1973年底
他們將自己的推導結果投稿《物理學報》
1975年正式發表
在幾乎與世隔絕的情況下
他們用幾乎相同的時間、不同的方法
得到了和國際水平同步的重要結果
於淥(右二)
1986年
在義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
隆德奎斯特推薦下
中心主任薩拉姆邀請於淥到該中心任職
主持凝聚態物理部的工作
於淥在該中心任職的近17年
我國科學家有3600多人次到此訪問
一批優秀的中青年科學家
透過該組織走向學科前沿
幾十年來
於淥在理論物理研究領域
積極探索
攻堅克難
把個人理想同國家發展相結合
始終堅定信念
以寬廣的胸懷面對一切難題和挑戰
為中國理論物理的發展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促進我國凝聚態物理領域的學術交流和
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8年6月
於淥加入中國共產黨
來源:科技日報